农旅融合发展 别忘“农为根”“粮为本”

2020-09-18 22:00:44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陈乐

四川在线记者 姜壁刚

9月17日,农业农村部、文化和旅游部在京召开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会议强调,要紧扣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两大目标,着力促进乡村休闲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尽快打造成超万亿元的大产业。要吸引更多文旅企业、农业企业等下乡投资兴业,引导农民深度参与。要实施精品工程,打造一批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和旅游线路,以点串线带面。

近年来,和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一样,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迅猛,但伴随这些产业的发展与城市规模的扩张,不可避免地要占用土地,甚至违规占用耕地,比如违规占用耕地挖田造湖、挖湖造景,人造旅游景区;违规占用耕地建设城市绿道;在城际交通要道两侧超标准进行绿化造林……至于违规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的案例,更是比比皆是。

在推动经济发展与保护耕地方面,不少地区不少决策者都存在认识上的误区,甚至在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方面,一些偏僻乡村都出现了比较严重的“非农化”与“非粮化”,认为搞特色养殖、特色种植、发展乡村旅游,才能带动农民增收,才能助推脱贫攻坚……比如极具观赏性的荷花,就被很多地区视为发展乡村旅游、助推农民脱贫的“法宝”,一时间“荷塘月色”在神州大地“四处开花”。但是,荷花的观赏期只有短短的两三个月,能吸引的游客有限,能产生的旅游收益也很有限。尽管可以挖藕卖钱,但由于种荷花的太多,农村的藕批发卖不起价,甚至连请人挖藕的工钱都卖不够,更别说支付农民土地的承包费,于是一些种植荷花的承包户选择“撂荒”,现在很多地方的“荷塘月色”都已成“残花败柳”。笔者老家所在村的荷塘即是一例,昔日可是冬种小麦夏插秧的良田啊!

为什么一些地区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现象比较突出?一个重要原因是,当地决策者从“比较效益”的角度论粮食——认为生产粮食比较效益不高,所以要搞特色养殖、特色种植、乡村旅游,甚至搞工业、搞项目、搞城市化建设,这样才发展快、效益高,政绩才亮眼。老百姓有了钱,不用种地买粮食就是了,而且进口粮食的价格很便宜,如果每个地方的决策者都这么想这么做,迟早要出问题!中国是农业人口大国,但还不能完全称为“农业大国”;中国是粮食消费大国,但还不能完全称为“粮食生产大国”。

所幸的是,对于“非农化”与“非粮化”问题,国家越来越重视。9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发出《关于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第一句话就明确指出——耕地是粮食生产的重要基础,解决好14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必须守住耕地这个根基!

《通知》指出,一些地方仍然存在违规占用耕地开展非农建设的行为,有的违规占用永久基本农田绿化造林,有的在高速铁路、国道省道(含高速公路)、河渠两侧违规占用耕地超标准建设绿化带,有的大规模挖湖造景,对国家粮食安全构成威胁。《通知》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坚决守住耕地红线。为此,9月18日下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还举行吹风会,请有关负责人介绍《通知》有关情况,并答记者问,力求让《通知》得到广泛宣传与落实。

放眼全球,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基础,也是国家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凡是经济发达社会稳定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水平都高,粮食单产、总量和人均占有量都很高,粮食及农副产品基本上都能实现自给自足,且不说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法国、荷兰、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就是可耕地少的日本,土地贫瘠的以色列都做到了这一点,而且还有农副产品出口。可凡是经济落后社会动荡的国家,其农业生产水平都低,单产和人均占有量都很低,粮食及农副产品大多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社会危机重重。

当然,坚决制止各类耕地“非农化”行为,不等于不发展其他产业,特别是乡村旅游产业等,这些产业也很重要。9月17日举行的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大会就指出——2019年乡村休闲旅游接待游客约32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500亿元,直接带动吸纳就业人数1200万,带动受益农户800多万户。可见其带动作用之巨大。

那么,该如何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产业呢?笔者人士,首先在作项目规划与建设时就要有“农为根”与“粮为本”的意识,不仅要注重“农旅融合”,还要尽可能注入“农耕”题材,要让乡村旅游项目不仅具有观赏性,还具有参与性,更具有教育性。毕竟太多人,特别是90后、00后,以及不少80后还有一些70后,大家都对农业、农村、耕地、种粮等很陌生,甚至变得“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如果在乡村旅游过程中参与“农耕”,多少能种点粮食、瓜果或蔬菜,多少会有些收获,岂不是“两全其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