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平坎坷成大道 穷山村里变了样——记赶场镇白马村第一书记杨朝华

2017-05-24 18:44:20来源:四川在线编辑:彭焘朱荣杰

  四川在线消息(张兵 袁华 记者 朱荣杰) 一口流利的巴中话,一套半新半旧的运动服,在村活动室与工人一起挥汗如雨……,眼前这位汗流浃背的年轻小伙子,是来自于巴中市民政局驻白马村的“第一书记”杨朝华。

  一年前,巴中市民政局团委书记杨朝华被派驻到南江县赶场镇白马村担任第一书记。就任那天,村民们发现,这位来自城区的“第一书记”竟是一名30岁的年轻小伙子。

  “这样的一个养尊处优的小伙子,能够胜任当前工作吗?”村民们并不看好这位来自城里的“第一书记”。

  据了解,白马村,总人口828人,常年外出务工416人,是一个极度缺乏劳动力的穷山村,村里主要经济来源靠外出务工,村内主要以种养业为主,属典型的穷山村。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身的价值,同时也让整个村焕然一新。”南江县赶场镇党委书记蔡升告诉记者,如今,一年半过去了,杨朝华通过自身努力,当地党委政府及村民们都已经认可了这位来自城市小伙子。

  凝聚民心 夯实党建打基础  

  2017年5月21日,杨朝华召集村里的党员干部开展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讨论党员干部如何巩固帮扶相关工作。“刚到白马村,很多村民不认可我,当时我就暗暗发誓,村子不脱贫,我就不离开。”会上,杨朝华谈到了刚来村里时心中的想法,杨朝华表示,一个人的时候,他常常为自己加油鼓劲。

  杨朝华说,虽然来到白马村他做好了各方面的心里准备,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所面临的困难还是让他有些措手不及。全村2013年人均纯收入只达3000余元,人均占有粮食650公斤,全村经济结构种植业收入占20%,养殖业收入占25%,务工收入占50%,其他占5%。党员干部老龄化严重,加之长期以来,很多党员思想观念不适应、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工作方法不得当,对新载体、新方法、新事物都不明白、不掌握、不知晓,不但解决不了出现的新问题,反而影响了党组织在群众心目中的威望。

  记忆犹新的是在第一次开展学习“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时,居然有几个老党员故意因病告假,后来了解到那一部分老党员以为活动只是走走样子,所以故意不到场。

  “重视、加强和改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批过硬的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推动村社跨越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面对困境,杨朝华一直牢记巴中市常委会副主任张长云给他说的话,他一次次地深入田间地头走街窜户,对党员进行谈话交心,一遍遍地用党的思想洗涤他们的思想,用“两学一做”精神触动他们的灵魂。

  深入民情 急民所需办实事

  “杨书记,进屋来喝杯开水再去忙嘛!”看到杨朝华又在村里忙工作,村民张仕美热情地招呼着。

  据张仕美介绍,以往白马村因地理条件受限,有的村民甚至要步行1个小时才能挑上一担水,极为不方便。这样的情况,让“第一书记”杨朝华很揪心,将这一情况汇报给巴中市副市长、县委书记刘凯。最终为当地修建了饮水池,解决了全村饮水难的根源。

  “村内公路隔河相望,全是泥土路,晴通雨阻。只能通达,不能通畅,雨天河水一涨,长时间不能通行,致使农特产品等资源不能转换为经济优势。”杨超华说。

  通过努力,到目前已帮助白马村筹集资金11万元,新修1至4社道路6.9公里,硬化村社道路1.8公里,完成社社通水泥路,实现了村民下雨不愁行路难的夙愿。

  “有问题找朝华”这成了村里的口头禅,“朝华是一位敢做、敢拼、敢闯的人。”杨朝华的努力得到了巴中市民政局机关党委书记廖秀勇的认可。

  “对于村子的未来发展,我做了长期的规划。我要让白马村家家有产业,户户有积蓄,过上幸福的生活。”说起白马村的未来,杨朝华无限憧憬。

  贫困户何帝斌告诉记者:“杨书记来了以后,整个村子都变样了,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发展产业 脱贫致富迈新步

  “这可是咱村村民致富的宝贝!”正在地里栽种海椒的张仕模高兴地说,海椒的销售超过2万元,再加上政府补贴款,一年的收入比在外务工好得多。

  村民张仕美接过张仕模话继续说道:“因担心销售的问题,刚开始还没人敢大规模地种植,于是张长云主任带领杨书记到我们两家,主动借给我们前期的启动资金,并承诺如果亏损了就算他们入‘股份’。”就这样两家人有了资金,有了信心,便撸起袖子开始干了。

  据了解,刚开始因为没技术没经验,一部分种植下的海椒长势总是不好,杨朝华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便请教县农业局农技站站长张达,“通过专业的技术指导,第一年种植海椒的两户人便得到了可喜的回报,每户收入了2万余元,这事传开后,全村家家户户要求种植,但是种植的人多了,问题也多了,这家资金不够,那家担忧销路难求。”说道这里,杨朝华眼里充满了无奈。

  遇到问题就必须解决,面对困难,杨朝华与帮扶单位及当地党委政府多次协调,最终通过整合扶贫资金、创业小额贷款和县内外企业签订订单合同来保障农户的后顾之忧。

  截至目前,马白村订单种植灯笼椒300余亩,杂粮500余亩,七彩林业800亩,核桃300亩,土鸡1万余只,引进了香菇种植100余亩,养殖肉牛50多头,实现人均增收3000余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