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技能奥林匹克”
他的项目
含金量最高、难度最大
在国际上,世界技能大赛大名鼎鼎,有“技能奥林匹克”之称,每两年举办一次。在制造业强国,摘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蓝领冠军”,所受关注及影响力一点不比奥运明星差。
我国是“制造业第一大国”,此前两次参赛,中国共收获2银3铜和18个优胜奖。此次参赛,中国代表团在制造团队、焊接、汽车喷漆、数控铣、美发5个项目中获得金牌。其中,玉海龙领衔的制造团队挑战赛项目金牌堪称世赛产生的50块金牌中含金量最高、难度最大的一枚,共有12个国家36名选手参赛。
关于制造团队挑战赛,世界技能大赛官方是这样定义的:制造团队挑战赛是世界技能大赛中唯一一个三人项目。参赛者竞赛时年龄不得超过25岁,该项比赛涉及设计、加工制造和装配调试三个技术领域,要求选手具备并掌握设计、制图、加工、钣金、电子工程、装配等多项知识和技术。各参赛组提前一年收到项目说明书,在一年内设计参赛组件,并在竞赛时制造出该组件;竞赛开始时,参赛组还会接到现场设定任务。
“制造团队挑战赛更像是一个工业创业,就好像一些技术工人各有所长,在工作之余他们在一个小型工厂里设计着自己感兴趣的工业品。”制造团队挑战赛专家介绍说。
世界技能大赛中国代表团团长、人社部职业能力建设司司长张立新在赛后这样评价这枚金牌的意义:“这代表着我们在顶尖的技术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在顶尖技术人才培养上在和世界路径接轨,这和奥运会上许海峰射下‘第一金’意义几乎一样。”
2
冷静处理意外
赶超对手
提前7.5小时完成任务
在4天8个模块的比赛中,玉海龙和他的队友林春泷、钟世雄经历了一个个意想不到的挑战。但面对突发情况,他们沉着应对、冷静处理,以近乎完美的工艺完成了比赛。
“在加工过程中,随时可能出现意外,比如叉车的叉子宽了1厘米就容易卡住等,但最大的挑战还是在临时公布的题目上!”玉海龙昨日对成都商报记者介绍,比赛共比拼两大项目。第一项是制造一个“电动叉车”。这个题目在2014年6月就已经确定。
“电动叉车”的设计要考察性能、加工成本、制作速度和零部件加工精度等。玉海龙说,他们设计的电动叉车要求能够提升50公斤的重物,并从一个地方移动到10米外另一个地方。比赛的前三天,从每天早上9点到下午5点,参赛队员可以随意选择制作时间,但比赛一共只有21个小时,第四天要进行性能测试。为了尽可能减少误差,电动叉车的参赛方案前后经过了30多次的修改完善。
“钢丝绳断了!”尽管此前做了反复演练,电动叉车在制作过程中,还是出现了意外。玉海龙说,由于当时的牵引速度稍微有点快,叉子卡住,钢丝绳就被拉断了。
“我们早前做过各种突发情况的预案。”玉海龙说,他们团队又把叉子打磨了一下,让叉子移动更顺畅,并重新换上了一根预先准备好的钢丝绳。重新装配花了不少时间,他们比别的队落后了。“当时挺紧张,但我们很快稳住了节奏,逐渐赶上并超过了对手。”
在第四天的叉车性能测试中,玉海龙担任操作手。测试前,他深吸了口气,让紧张的心情平静下来。操作时,他每个动作都准确有力,最终顺利完成测试。
在第二环节的临时题目中,他们要加工一个电动小汽车,主要考察电路的焊接和零部件的加工精度。“加工精度的测评是难度最大的,这对传统强国韩国和东道主巴西都是很大的挑战。”玉海龙说,这次的加工精度考核共30分,他们得了25分,仅比最高分少了1分。
由于玉海龙团队准备充分,时间安排合理,最终他们一共用了13个半小时,提前七个半小时完成了全部比赛项目,顺利拿下金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