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举措“去库存” 成都将发展住房租赁市场

2016-01-19 07:39:46来源:成都商报编辑:王了谢佳君

  专家访谈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将增加高质量高水准产品供应

  受访专家:

  于建玮,四川大学经济发展研究院院长

  研究方向:

  经济学

  成都商报记者:今年的成都市委经济工作暨城市工作会议,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改革领域最重要的内容。能否谈谈供给侧结构改革的现实意义?

  于建玮: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供给侧结构改革”这个概念,应该说适应了国家新的发展阶段。从学术上讲,这个概念跟西方供给学派有关。与凯恩斯学派以需求为导向不同,供给学派主要从供给方来讨论经济发展,主要聚焦于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为什么现在要着眼于供给侧呢?过去,中国经济可以说是一种严重的短缺经济,市场有着很大的需求,但社会生产跟不上,产品只要生产出来就有人消费,即使是中低端的产品也能产生价值。现在,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供给和需求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方面随着经济发展,中产阶层群体扩大,人们需要高水平、高质量的产品。另一方面,市场上的中低端产品过多,高端产品不足。供求关系出现了结构性的失衡,这种失衡从出国游产生的巨额消费就能看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供给侧着手,提供高质量的产品,满足市场上对高质量、新型消费的需求。同时,减少已经过剩的,低质低端的产品供应。比如,水泥、钢材等传统产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严重过剩,就需要“去产能”,同时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产生新的供给。

  供给可以创造需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仅是被动满足社会需求,还能引导新的消费需求,产生新的商业模式。比如说,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创造了全新的市场需求,产生了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重量级企业。

  从经济结构的角度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

  成都商报记者:成都提出,启动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政府在“降成本”方面能做些什么?

  于建玮:政府在“降成本”方面,能做的主要是降低融资成本、减税减费、简政放权。通过这些办法来降低实体经济的负担,给实体经济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基础,也是财富创造的主要来源,是生产生活、社会发展的基础。虚拟经济也必须依赖实体经济,而不是成为空中楼阁。因此要充分重视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创造良好的经济、政策环境。尤其是制造业,要创造条件鼓励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同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过高的成本,不利于实体经济企业的再生产,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它们是创新的主体。但据我所知中国中小企业的生命周期非常短,且后劲不足,这不利于保持经济的活力。

  对地方政府而言,简政放权是最有效的“降成本”的措施之一。政府应当尽力减少行政审批,能够交给社会和企业来办的,尽量交给社会和企业。政府做好服务、做好平台,编好规则,搞好监督,才能真正为企业松绑。

  成都商报记者:普通百姓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能获得什么?

  于建玮: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大课题。普通百姓而言需要安全、方便、高质量的消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满足这种需求。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国内市场出现了高质量、高水准产品的供应失衡,消费者的一些需求转移到了国外。由于缺乏能满足需求的产品,有的消费者会选择延迟或暂停某项消费。在国家正大力扩内需的背景下,这是一种损失。对普通百姓而言,也是一种不便。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将增加高质量、高水准产品的供应,释放出巨大的消费需求,也将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只有“稳增长”

  才能为调结构腾出时间和空间

  受访专家:

  周江,省社科院区域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研究方向:

  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

  成都商报记者:成都将“打好稳增长阻击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被放在成都今年经济工作的六场关键战役之首。您认为稳增长的关键是什么?

  周江:经济学上把投资、消费、出口比喻为拉动GDP增长的“三驾马车”,稳增长仍然要发挥好“投资”、“消费”、“出口”的拉动作用。

  投资拉动要提高投资的效率。产业方面,在“去产能”的大背景下,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同时依靠技术革命培育新兴产业,补足成都在经济结构上的短板,通过有效投资来引导和发展新的产业。

  扩大消费需要拉动内需,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的档次、拓展新兴商业模式等方式,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出口则要继续扩大开放,充分利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机遇,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

  成都商报记者:中央将经济增速定为6.5%~7%,成都将经济增长的计划目标定为7%以上,奋斗目标定为7.5%。您怎么看这种安排?怎么看待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

  周江:今年肯定是经济比较困难的一年。考量经济增长还是把GDP作为重要指标,而今年完成GDP增长的任务比较艰巨。但从多方面看,我们必须保持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一方面,只有保持一定的增速,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维持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另一方面,保持一定的增速,才能腾出时间和空间,加紧产业转型,调整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进而改变经济的发展方向。变过去粗放式的发展为集约式的发展,变过去以环境、资源为代价,重视量的增长,为重视质的转变。速度和质量是相互支撑的。

  成都要当好四川经济的火车头,提出7%~7.5%的目标是合适的。一是成都经济总量在全省经济总量中占近三成,不仅要兼顾自身,还要考虑对全省的引领最用。二是成都的发展条件在区域内是最好的,产业基础、基础设施、人力资源、区位优势、政策红利等都占有优势,也有条件力争达到目标。

  成都商报记者:投资是“三驾马车”之首,成都市委经济工作会特别强调了“解决好投资精准度和有效性的问题”。如何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引入民间资本需要注意什么?

  周江:在去产能、去杠杆的背景下,为提升投资的有效性,投资应该主要投向“短板”。比如基础设施领域,应该主要投向城市设施的薄弱环节,比如交通、公共设施、公共服务的短板。产业发展领域,应该主要投向培育新兴产业,以引导、推动产业的转型升级。尤其要避免道路反复开挖这类低效、浪费的投资方向。

  采用PPP等模式,放宽市场准入,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投资是件好事。要注意的是,民间资本投资必须保证投资方要有所收益,PPP模式大都是政府财政兜底,这就需要地方财政要保持稳定。成都商报记者 谢佳君

首页上一页12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