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文明背后四川人的身影

2016-12-27 07:37:37来源:成都日报编辑:邓强卫昕 王嘉 李雪艳 张青青 刘阳

罗华庆

段文杰临摹敦煌壁画

敦煌是北方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成都则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两地遥遥相望,在历史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近代敦煌石窟的发现,敦煌壁画名扬世界的背后,有着众多四川人的身影。连这次在成都博物馆开展的“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对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来说,都是一次回家。

罗华庆是地道成都人,他就读的小学的原址就在今天的成都博物馆附近。他不曾想到,在敦煌工作33年后,能够带着敦煌文物精品回家乡展览。早在几年前,敦煌研究院就在考虑将敦煌大展带到成都。罗华庆多次在各类文博会议上遇到成都博物馆馆长王毅,两个成都人之间默契十足:把敦煌带回成都!因为,在敦煌与成都之间,丝绸之路文明血脉源远流长,而近代,众多四川人更将一生奉献给敦煌这片神秘瑰丽的土地,绵延近百年,书写了耐人寻味的传奇。

播种

张大千敦煌临作展览留“火种”

上世纪40年代,张大千从成都携家前往敦煌,他住在洞窟里,拎着马灯临摹壁画。后来,1944年1月至3月,张大千先后在成都、重庆展出了44幅敦煌壁画精美临作,轰动一时。

重庆的这次展览,在当时一位参观的学生心目中留下了“火种”——四川绵阳人段文杰,他毕业后投身敦煌保护与研究,1946年来到敦煌莫高窟,从此扎根大漠,魂系敦煌。

作为一位画家,段文杰是临摹敦煌壁画最多的艺术家之一,开创了敦煌石窟整窟临摹和大幅壁画临摹新领域。他的临本形象准确,色彩真实,既融入娴熟的中国画技艺,又体现了画家的艺术修养和创意,是敦煌壁画临摹艺术最高水平代表之一。

作为一位学者,段文杰又是中国敦煌学研究领军人物之一,在探讨敦煌艺术的民族传统、风格特点、源流演变、艺术成就等方面进行了开拓性研究,撰写、发表了一系列研究论著,见解独到精深,形成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受到国内外学术界重视与好评。

作为一位敦煌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弘扬事业的开创者、领导者,段文杰从上世纪40年代即与老一代学者筚路蓝缕、开辟草莱。在他担任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期间,敦煌研究院在石窟保护、敦煌学研究、敦煌艺术弘扬、对外交流和合作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使敦煌文物由抢救性保护迈进科学保护新阶段。

付出

一批四川人走进敦煌怀抱

与段文杰同时代奔赴敦煌、扎根敦煌的四川人还有史苇湘、欧阳琳夫妇、孙儒僩、李其琼夫妇。择一事,终一生,与时间赛跑,抢救复原,守卫传统,传承文化,成为一代大家。“这些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和学者,在条件最艰苦的时候走进敦煌的怀抱,他们为敦煌的文物保护、艺术传承作出了巨大贡献。”罗华庆感慨。

绵阳人史苇湘1948年8月到敦煌艺术研究所任职,被誉为敦煌的“活字典”。论著有《丝绸之路上的敦煌与莫高窟》《产生敦煌佛教艺术审美的社会因素》《丝绸之路上的艺术宝库》等。彭县人欧阳琳1947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论著有《谈谈隋唐时代的敦煌图案》《敦煌壁画中的莲花图案》等。成都新津人孙儒僩1947年到敦煌艺术研究所工作,撰有《莫高窟壁画保护若干问题》《敦煌莫高窟的建筑艺术》等,作为古建筑专家,在敦煌石窟保护上功不可没。绵阳三台人李其琼1949年毕业于重庆西南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科,1952年到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撰有《莫高窟的隋代艺术》《敦煌唐代壁画技法试探》等。所临摹壁画多次参加敦煌艺术展在国内外展出。

继承

“80后”四川人融入敦煌血脉

如今,敦煌研究院里还有很多四川人的身影。“80后”彭文佳、郭曳艺像他们的前辈一样,毕业后来到敦煌,扎根敦煌,在此结婚生子、成家立业、临摹壁画、研究学术,“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和治学态度,在新一代的血脉里继续流淌。

罗华庆表示,从展览本身来看,敦煌大展莅临成都,又有一番深意。成都是丝绸的重要供应地,是南方丝绸之路的起点。南北丝绸之路的交会,让成都多了一层显著的光环。这次“丝路之魂 敦煌艺术大展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文物特展”,将让更多成都和四川的观众、文博迷,了解成都、四川对丝绸之路的贡献。

本报记者 卫昕 王嘉 实习记者 李雪艳 摄影 张青青 刘阳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