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增两个“国家卫生城市” 15个“国家卫生乡镇”

2017-07-28 06:10:12来源:成都商报编辑:刘波

  占地8500亩、环境优美、设施一流的双流新城健康主题公园

  老有应获、学有良教、病有适医、老有颐养、住有安居。

  这是一座城市带给市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这也是成都作为“健康城市”的愿景。今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都江堰、彭州为国家卫生城市,黄龙溪镇、花水湾镇等15个乡镇为国家卫生乡镇,这意味着城市的发展将健康送到了身边。

  建立村庄卫生保洁制度,每150户人配备不少于1名保洁人员;建成集运动锻炼与健康传播于一体的健康步道和健康主题公园;全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7%,卫生厕所覆盖率达95.41%……从创建“卫生城市”到推动“健康城市”,成都既开出提升医疗卫生服务的“小处方”,更是依托社会整体联动的“大处方”,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让健康“触手可及”。

  全城健康网络 健康就在我们身边,触手可及

  成都,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这句话已经成为很多人了解成都的第一印象,1993年,成都被全国爱卫会命名为“国家卫生城市”,是全国第一座获此最高荣誉的副省级城市,此后共6次接受并通过了全国爱卫会的全面复查。

  7月27至28日,全国爱卫办在山东省威海市召开全国卫生城镇和健康城市工作经验交流及健康城市研讨会。会上,成都市就“积极引导社会共治·全力建设健康村镇”作交流发言,展现成都在健康城市建设工作中的优异表现,又一次受到全国关注。 今年7月,全国爱卫会命名都江堰市、彭州市为国家卫生城市,黄龙溪镇、花水湾镇等15个乡镇为国家卫生乡镇。从城乡环境整洁治理,到“新农村居民健康知识竞赛”和健康进社区”巡讲活动,再到建成了一批集运动锻炼与健康传播于一体的健康步道和健康主题公园。这些举措都让健康在市民身边,能够“摸得着,看得到”。

  据悉,目前成都市大部分区(市)县已创建成国家卫城市(县城),余下的6个市(县)正在积极创建中,有望2020年实现全域覆盖;成功创建国家卫生乡镇16个,覆盖率达6%;省级卫生城市(县城)覆盖率达100%,省级卫生镇134个,覆盖率达63.3%,省级卫生村1183个,覆盖率达52%。通过创建,促进了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城镇卫生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市容环境卫生面貌显著改善,人民群众卫生素质和生活质量有较大提升,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健康城市“细胞”

  在医院,在学校,在社区,在村镇

  2016年成都市被确定为全国首批38个健康试点城市之一,同时也是唯一一座入选的人口逾千万的特大型城市。今年6月,成都市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分公司、都江堰市柳街镇水月社区等13家健康促进单位获得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城市合作中心认证。目前已建成109个健康医院,28个健康社区,45个健康学校和16个健康村镇。

  除了身体上的健康,观念和思想的强壮也非常重要。学校、医院、社区、村镇都是一个健康城市的细胞。开展和发动辖区单位家庭加入到健康社区的建设中来,制定社区健康的规章制度和相关措施,有固定健身场所和基本的健身设备,配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健康教育活动等等,这些活动都有助于让社区的市民树立大健康的理念,真正提升幸福感,形成有利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模式,实现健康与经济社会良性协调发展。

  通过将健康城市理念融入到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具体实践中,营造环境优美、保障健全、文化繁荣的城市环境,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以及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质,推动城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打造健康城市

  看看成都怎么做?

  打造健康城市,需要将健康城市理念融入城市规划。成都市将按照“东进、南拓、西控、北改、中优”部署,突出城市规划的区域统筹、战略引领、刚性管控,标准化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以健康城市建设为引领,整体推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提高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打造健康城市的道路上,都江堰和彭州市的成功经验有着自己的专属特色。

  亮点1:“都江堰模式”:提升城乡环境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都江堰市作为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和成都平原水源涵养地,生态环境极佳、旅游资源丰富。以建设国家首批全域旅游试点县和省级健康城市健康村镇为契机,深入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行动。在实践过程中,探索出了以“利益联接、党引民治”为核心的城乡环境卫生治理 “都江堰模式”,实现了城乡环境大提升、旅游产业大发展、生态文明大进步。

  建设生态宜居的健康城市

  都江堰市着力塑造“生态、宜居、健康”的城市特质。突出“显山、亮水、秀城、融绿”的规划理念,先后投入130多亿元,大力实施生态环境保护10大领域67个重点项目建设,综合整治水土流失面积164平方公里,植树造林15万亩,切实为健康城市筑牢了生态屏障。采取“腾地造绿、拆墙透绿、见缝植绿”方式,实施城市绿化景观提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6.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4.8平方米。

  此外,大力发展“旅游+健康”的产业模式和绿色有机、营养安全的生态农产品,深度挖掘山、水、道、熊猫等特色旅游元素,着力打造大青城旅游休闲产业园区。

  治理营造整洁优美的健康环境

  坚持把创国卫工作作为破解城市管理难题、营造城市健康环境的重要抓手,大力实施从城市到农村、从院落到家庭的全域环境综合治理。关键以城市为重点抓治理,围绕治污、治乱、治脏,大力实施城市秩序、城市空间、城市环境等专项整治,强化节能减排、划定生态红线,集中整治污水乱排、工地乱象、临建乱搭、垃圾乱扔等城市乱象,共拆除“两违”建筑21万平方米,治理黑臭中小河渠10条,全市空气质量优良率年均达93.96%。

  以院落为单元抓治理。目前已经完成城区212个老旧院落改造,健全完善城区“三无”院落和3020个农村散居院落物业管理委员会,通过“四清、四改、除五乱”,实现院落环境卫生由无人管向常态管转型,群众满意率达98.6% 。

  亮点2: 彭州:打造宜居环境 促进人与环境可持续发展

  彭州市距成都市区19公里,素有“蜀汉名区”、“天府金盆”美誉。彭州市始终把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放在首位。

  “动筋骨” 打造宜居城市环境

  彭州市全面推进城市有机更新,改造城中村、棚户区1159户,拆除违法建设30余处。

  对城市环境进行“微整容”,全面改造城市重点部位,改建商贸广场1个,改建农贸市场8个,改造老旧院落263个,新(改)建公厕77座,改造城区旱厕4000余座,新建健身体育广场和运动主题公园2个。

  通过优化交通路网来方便市民。目前,彭州市建成成绵复线高速、成彭快铁、成彭(汉彭)路入城段等外联通道和蔬香路等市内道路,形成内通外达、互联互通的城市“动脉”,更新公交车110辆,增设社区公交线路2条,普及共享单车6000余辆。

  同时,彭州市启动“碧水”行动,完成10条黑臭河渠及124个排污口综合治理,新建污水处理厂21座,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水质达标率100%,生活饮用水合格率100%,近3年未发生重大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成功创建四川省首批、成都市唯一“四川省饮用水水质卫生监测示范区”。

  以“大健康”为统领

  逐步提升服务能力

  重视健康理念的传播,引导健康生活习惯。通过媒体宣传,举行知识竞赛、学习培训等活动,广泛开展创卫及健康知识宣传;以健康巡讲为亮点活动,筛选师资,打造精品课程,深入村(社区)、学校、医院、机关、农民夜校等开展健康宣讲,提升全民健康素养。

  除此之外,彭州市坚持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防制方针,增设城区固定毒饵站1万余个、防鼠网1600余个、重点行业“三防”设施1300余户,“四害”密度控制达到国家病媒生物密度控制水平B级标准;建成无烟学校58个、无烟医院43家、无烟单位83个等健康细胞一批。成都商报记者 康耕豪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