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兴蓉南一巷7号院的23户居民车库顶上建菜园 “环保模式”最炫

2017-08-01 06:25:5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殷鹏

  成都兴蓉南一巷7号院的23户居民,每周分享自己种的绿色蔬菜——

  成都有个菜园,最近有点火,不仅各路媒体纷纷上门采访,就连北京、上海甚至日本也有人慕名来参观学习。这个菜园建在成都市肖家河街道兴蓉南一巷7号院的车库顶上。整个菜园占地约50平方米,灌溉用水全部来自于雨水收集,种菜的肥料也靠小区居民变废为宝,“我们用厨余垃圾堆肥做肥料,不仅保护了环境,种出的菜还绿色健康。”樊俊英是兴蓉南一巷7号院的院委会主任,她说,一年下来,“车库顶上的菜园”至少要“消化”2000斤厨余垃圾。

  □本报记者 殷鹏

  变废为宝

  资源循环利用厨余垃圾堆肥做肥料

  绿绿的韭菜,红红的辣椒,黄瓜挂在“半空”,提醒主人随时可以采摘……

  7月31日,记者来到兴蓉南一巷7号院,顺着一条钢梯登上车库库顶,一片绿油油的菜园尽收眼底。空心菜、红苕、丝瓜……甚至还有藿香和紫苏,“蔬菜种子、秧苗,多是居民们从老家或是外出旅游时带回的。”樊俊英说,每年要种30多种蔬菜,新鲜蔬菜没断过。

  兴蓉南一巷7号院目前有两个菜园,第一个菜园建于2014年,是院子背后的一排花坛。居民们热情很高,成立的“雅馨农耕队”不仅负责菜园种植,还牵头参与院落环境治理,包括环保节能宣传、有机堆肥等。

  曾担任过生产队长的梅全太,被推举为农耕队队长,负责技术指导。她的老伴吴永辉出任副队长,负责制定规章制度和管理农耕队。

  2015年,院落重新打造,农耕队决定将车库顶上利用起来,打造一个“车库顶上的菜园”。“开垦前,车库顶上到处是垃圾,现在却成了7号院的招牌。”梅全太说,菜园受到外界关注,正是因为“环保模式”。

  记者注意到,菜园两头分别有两个雨水收集系统,从楼顶接下来的引水管把雨水引流到罐体中,每个雨水收集系统能装一吨水。“两年多了,雨水收集系统从来没见底,菜园用水全是收集的雨水。”吴永辉说。

  雨水收集系统旁的两个蓝色塑料桶引起了记者注意,“里面装的是小区住户的厨余垃圾,在封闭防臭的塑料桶里沤上三个月,就是极好的肥料。”吴永辉介绍,农耕队会在院落里宣传环保知识,“菜叶、果皮、茶叶渣、蛋壳等含氮量高,是堆肥的好材料,居民们会留心收集起来。”

  在车库下方,还有三个更大的蓝色塑料桶。吴永辉笑称,这才是菜园肥料的“大本营”!“我们定期上门收集居民的厨余垃圾,放进桶里发酵,变废为宝,做好资源循环利用也是为环境保护出力嘛!”

  低碳环保

  每周分一次蔬菜绿色生活人人爱

  记者了解到,除了灌溉施肥以外,菜园除虫也使用环保方法。“我们用自制辣椒水除虫。”吴永辉介绍说,农耕队经过实践,发现把辣椒、大蒜、洋葱和水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就能制成除虫“利器”,当然有时也需要人工除虫,“但我们从来不用农药和化肥”。

  兴蓉南一巷7号院有住户56户,其中有23户加入了农耕队,比例约为41%。按照农耕队的管理规定,每周一和周五是队员的劳动时间,上班族的劳动时间则安排在周末。每周三是农耕队固定的“分菜日”,无论收成多少,都平均分成23份,发给每户成员,让大家每周分享到亲手种植的绿色蔬菜。农耕队还定了一条“铁律”,每个季度至少要给院子里80岁以上的老人送一份新鲜蔬菜。

  值得一提的是,以前农耕队把劳动通知写在门卫的小黑板上,居民看到了互相提醒,但现在消息通知都转移到了微信群里。每次队员们浇水施肥后,吴永辉都把照片发到群里,“大伙的干劲更足了”。对于“环保菜园”,教师出身的吴永辉还写了一首诗:小菜园功能足,厨余堆肥做酵素;好经验常分享,节能环保多推广。

  目前,兴蓉南一巷7号院居民正在尝试制作“吃垃圾”的环保酵素。将菜叶、水果皮等厨余垃圾与糖、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再密封储存一段时间,就能制作出环保酵素。“环保酵素稀释后可以当肥料,可以驱虫,还可以当洗洁精用,用途多,也很环保。”梅全太说。

  记者注意到,兴蓉南一巷7号院内制作了垃圾分类提示,方便垃圾回收。肖家河街道兴蓉社区书记王亚西表示,希望“环保菜园”能在其他社区推广,让更多百姓参与,形成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