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国内首支残疾人马术队 马背上 脑瘫男孩收获自信

2018-08-18 06:38:0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顾强

残疾人马术队正在训练。

8月16日上午11时,成都温江金马国际体育城马术公园内,黄子健结束了半天的马术训练,在妈妈的搀扶下坐回轮椅。

正前方的室内训练场上,队友们在各自教练的指引下,起坐、慢步、快步、拐弯、转圈……

这支由十名左右残障人士组成的队伍,成立于2017年11月11日,是在成都市残疾人联合会、成都市温江区残疾人联合会的指导下,经过社会招募和筛选而成,也是国内唯一一支残疾人马术队。

马术训练

“让我变得外向了”

和马儿“打交道”已经一年,“至今我与3匹马合作过,它们的脾气都有点倔。但其实就像和人相处一样,都需要一个磨合期。”12岁的黄子健,说得有板有眼。

“刚开始马儿不听话,但慢慢地就开始懂我的想法。”黄子健略带骄傲地说,只要他发出口令,马儿就乖乖向前慢步,一轻勒缰绳便减速或停下。对于如何在马群里一眼认出自己的马儿,黄子健也有自己的妙招。“比如它喜欢伸出舌头向外舔嘴,就像这样。”他效仿着吐出了舌头。

马术康复

让残障孩子揣摩行走

一年前听说要加入马术队时,黄子健是拒绝的,“怕,怕被摔。”身患脑瘫的他,平时走路都需要外力帮助,骑上马背似乎更是挑战。但在好友陈椿楠的邀约下,他鼓起勇气经过了试训。“其实在马背上,靠的是你上半身的协调能力。经过这么多次训练,我觉得自己也灵活多了。”

把马术训练作为残障者的康复项目,既有科学依据也有成功先例。据成都市残障马术康复协会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就建有专门的伤健策骑协会。

“从运动康复来讲,从事马术运动,可以帮助残障人士提高平衡性、矫正姿势和改善身体协调性,增加灵活性以及提升身体意识。”该负责人说,“马儿的行走和人类步伐频率一致,孩子们坐在马背上,其实是马儿代替着他们行走,让他们慢慢感受和揣摩行走,对康复有益。”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秦怡 实习生 刘书铭摄影报道

人物专访

“假小子”的人生信条

“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刻苦坚持”

刚从马背上下来,陈椿楠的短发上还滴着汗珠,乍一看像个“假小子”,“我是为了练体育,才把头发剪成这样的。”

她爱笑,嘴角一咧就露出两个浅浅的酒窝,聊到校园生活时开心地手舞足蹈,回归体育话题时又能瞬间恢复理智与冷静。虽然身患肢体残障,这个年仅17岁的女孩已对未来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与规划。

入队 马术打开生命更多可能

加入马术队之前,陈椿楠就将自己视为一名运动员。6年的游泳训练让她在水中可以肆意享受驰骋的快感,而骑在马背上飞奔又是怎样的体验呢?“我喜欢抓住一切机会,尝试多种运动对我有好处。”

2017年,马术队发出招募成员的通知,经历了报名和筛选后,陈椿楠顺利入队。于她而言,参加马术队意味着打开了生命更多的可能。

训练的过程是辛苦的。“马一脱蹬,没有训练过的人就会失去平衡,摔跤在所难免。”在马术训练中,运动员最常见的“失误”就是摔跤,陈椿楠也掰起了手指,“我总共摔过3次,摔跤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保护好自己。”几个月的训练,陈椿楠已经习得了娴熟的控马技能,教练授予的技巧也早已印在脑中,成为身体失衡时的第一反应,“身体要往后,然后很好地起身。”

信任 更关心“弟弟”身心健康

“我俩是搭档。”训练场地一旁,刚刚结束训练的陈椿楠和黄子健一碰面就热络地聊开了。说到“搭档”二字时,两人还击掌示意。

一周两次的训练中,陈椿楠和黄子健配合,共同完成地杆、队列等项目的训练。敏捷的反应加上娴熟的控马技能,让黄子健对陈椿楠格外信赖,“马术训练时,我们也会有观念上的不合,但一会儿就好了。”在黄子健眼中,年长几岁的陈椿楠既是“姐姐”,也是“依靠”。

私下里,两人也是好朋友,不过比起马术训练,陈椿楠更关心“弟弟”的身心健康,“他以前有点内向。”不过,内向的黄子健碰上开朗的陈椿楠也像变了个人似的,越来越愿意敞开心扉,说说心事了。

未来 想做专业运动员

成都市残障马术康复协会副会长宁川更愿意用“运动员”来称呼陈椿楠、黄子健们,“从赛前的备马,到赛后的洗刷马匹,一系列程序需要他们自己完成,与正常马术运动无异。”

马术也让陈椿楠更加自信了。几个月的训练下来,陈椿楠说自己的意志变得更坚强了,“因为骑马,是我在控制它。”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战胜自我。

练习马术的日子里,游泳也并没有落下。陈椿楠总结了自己的人生信条,“不管做什么,一定要刻苦,坚持。”对于未来,她也有了坚定的规划,继续两项体育项目的训练,往专业运动员水平靠近。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秦怡 杨晨 实习生刘书铭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