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什么垃圾?可回收的扫码有人上门收

2019-07-12 06:10:05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顾强

唐女士家的可回收垃圾

唐女士家的厨余垃圾桶

易波介绍垃圾分类

■ 天府早报记者 冯浕实习生 潘心玥

“你是什么垃圾”,据说这是当下最灵魂的拷问!自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以来,成都也开启了“垃圾大作战”模式。天府早报记者近日调查发现,不少社区垃圾桶已经从2个升级为4个,而有的社区更是开启了厨余垃圾付费处置、可回收垃圾变卖模式。高新区合作街道中海社区的“一袋一桶一系统”的垃圾分类方式正是如此。“一个多月来,我已经卖了20多元钱的可回收垃圾,除去一年98元的厨余垃圾处理费,我这一年可能还有赚呢!”社区第一位参与该模式分类垃圾的居民唐女士透露。

体验

桶装厨余垃圾一个月不发臭

3岁儿子跟着妈妈学做分类

7月10日,天府早报记者来到唐女士家中,厨房里一个白颜色的大桶有些醒目,“有机垃圾比如瓜果皮、剩菜剩饭这些平时都装在里面。”她一边打开桶盖一边告诉记者,“一个20升的桶,我们一家三口可以装半个月的厨余垃圾。”只见半满的桶里有鸡蛋壳、空心菜等垃圾,但并无异味,只有些淡淡的盐水味。

桶旁的墙上还挂了几个袋子,其中一袋放置了各种塑料瓶,一袋则是各种纸板、纸盒。“这些垃圾都是可以回收的,积累多了,我会放到这个红色袋子里,扫码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取了。”唐女士透露说。

1个多月前,唐女士参与了“一袋一桶一系统”垃圾分类,“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里干净了,厨房也没有什么小蚊虫了,以前每天要下楼扔两袋垃圾,现在可能半个月也不会下楼扔垃圾了。”她笑言,当初缴费98元,主要是为了1年内可以解决厨余垃圾的问题,“没想到这一个多月卖可回收垃圾还赚了20多块钱,看来这一年还能倒赚呢。”如今她3岁多的儿子和老公也都跟着做垃圾分类,“现在出门乱扔垃圾都有罪恶感了。”

记者了解到,“一袋一桶一系统”垃圾分类是通过一个手机小程序作为入口,注册成为卖家后,一年缴纳98元就可以获得一个20L或25L的桶,以及一个一套三的袋子,“收费主要是针对回收厨余垃圾的这个桶,桶里有我们研发的一种酶,倒入瓜果蔬菜、剩菜剩饭后不会发臭,一个家庭可以放置3到6个星期。”该分类模式创意团队负责人易波告诉天府早报记者,“袋子主要是用来分类放置塑料、废旧衣物、易拉罐、玻璃瓶、纸类等,这些可回收物,我们是按照市场价格付费回收的。”他透露说,“目前衣服回收价是3毛一斤,塑料每斤五毛到1元,纸类3到7毛一斤,玻璃瓶5分一斤,易拉罐1元一斤。”

居民家里储存了足够多的垃圾后便可以扫码联系工作人员上门回收,“除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团队会免费帮居民带走。未来我们还会考虑带走大件垃圾,如废旧家具等。”易波介绍说,“我们测算发现,未来一个工作人员大约可以负责1.5万人的垃圾,除以3人,那么就是5千户家庭。”

社区

日产十七八万吨垃圾

试过智能投放箱、垃圾银行等

“此前的数据显示,仅中海社区每天产生的垃圾经过压缩后的量都是十七八万吨,因为地理原因,这里被两条河流和两条主干道包围,路又窄,因此垃圾转运非常困难,导致味道很大。”高新区合作街道中海社区党委副书记筹备组副组长张晏告诉天府早报记者,社区为了治理垃圾曾经尝试过很多办法。

“比如智能垃圾投放箱,居民把垃圾投放进去后,垃圾箱根据其是否可以回收便能生成付费,但是这种办法有弊端,湿垃圾下沉后容易产生味道,”张晏透露说,“我们还曾尝试过垃圾银行,就是建个玻璃房子回收垃圾,但是这个方法又很占地方,而我们这里很缺空间。”此外,该社区还曾经试过每家每户分类,“有一两百户居民参与了进来,但这个方式链条没有打通,后期的转运和处置没有分开,达不到预期效果。”

后来,中海社区引进了“一袋一桶一系统”垃圾分类,“这种方法一方面把垃圾分类下放到了各家各户,另一方面后端有智能化垃圾识别系统,解决了垃圾分类转运的问题。”张晏透露,小区目前收取的垃圾处理费是每月8元钱,也就是一年96元,而未来预测这种分类方法可以解决90%的垃圾,“那么公共垃圾的量就很小了,这笔费用是不是就可以节省了呢?”

在张晏看来,“对于居民来说,足不出户扔垃圾,可能还要倒赚钱,居民当然愿意接受,而垃圾经过分散转运,也解决了环境问题。”不过她同时坦言,“目前成都还未实施强制分类,因此一些居民还处在观望阶段,希望大家都积极尽快地参与进来。”

幕后 垃圾分类的核心是厨余

可回收垃圾的产业链很成熟,那么厨余垃圾最后“魂归何处”呢?易波透露,“厨余垃圾是有机物,是很好的肥料、能源,比如可以运送到大西北等土壤水分流失严重的地方修复土壤,还可以转换成甲烷,也就是沼气。”

易波和团队原本是做图像识别技术的,“2018年初偶然进入了垃圾分类行业。”他透露,团队这一年多来做了很多尝试,“最早做过智能柜,但是发现很快就装满了,尤其是纸板很难压缩,工作人员过去却发现四五十升容量的柜子,两三个箱子或是桶桶就把它塞满了。”如何压缩垃圾?团队甚至研究过热缩,“但我们发现有机物挥发后味道太难闻了。”去年9月,团队又在社区支持下开了门市,“把几十吨的压缩设备搬到门市,但压缩完后发现转运又是个巨大的问题,于是只好把门市关掉。”

他们最后发现垃圾分类的核心问题是厨余,也就是湿垃圾,“一方面其量大,此外存放很容易产生异味。”后来团队研发了一种酶和菌的配方剂,“我们一个桶里放10克左右,就解决了味道的问题,而一桶可以解决一个家庭3到6周的厨余,这就解决了存储和转运的问题。”

易波说到这里有些感慨,“其实我们的团队本来是一个科技团队,进入垃圾分类这个市场后发现,这应该是一个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的行业,但目前行业科技化水平太低、人才不足,比如厨余垃圾转换这块就需要更多的资本和人才来打通一个完整的产业链。”

市民感受

家里储存了足够多的垃圾后便可以扫码联系工作人员上门回收,除了厨余垃圾和可回收垃圾,如电池、过期药品等有害垃圾,团队会免费帮居民带走。“最大的感受就是家里干净了,厨房也没有什么小蚊虫了,以前每天要下楼扔两袋垃圾,现在可能半个月也不会下楼扔垃圾了。”她笑言,“没想到这一个多月卖可回收垃圾还赚了20多块钱,看来这一年还能倒赚呢。”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