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小学生作700多幅写绘 稚嫩文笔记录二十四节气

2019-09-02 06:46:54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摄影记者 孙琳

30名成都小学生从步入小学一年级开始,在班主任的带领下,从2018年9月白露起始,到2019年8月处暑,一年的时间,走过了整整二十四个节气,他们用自己稚嫩的文笔、简明的线条、多样的绘画语言,完成了700多幅写绘,传达出对中国二十四节气最真实的感受。

节气之旅

成都一年级小学生 完成700多幅节气图画

洪敏是成都银都小学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从2015年9月开始,她带着自己的学生,用三年时间,记录二十四节气,汇集700多篇观察笔记,出版了一本节气笔记——《时间旅行者》。去年9月,洪敏又带着自己的一年级班级,从2018年白露到2019年处暑,体验,观察,记录,用丰富的想象力、简明的线条、多样的绘画语言,自由创作,勾勒出了700多幅二十四节气图画。

“刚开始我也不确定他们这么小能不能做好,他们很多都不懂,更不要说二十四节气,同时很多家长一开始也不了解怎么做。”洪敏告诉记者,上一届孩子做了三年,做完之后发现这里面有太多东西可以挖掘,在抱着试一试的态度下,她从去年9月开学,以白露为始,带着一年级学生开始了新的节气之旅。

与上一届学生不同的是,一年级小朋友的词汇量还远远不够,同时语言组织能力也处于懵懂阶段,因此洪敏一开始从观察入手。“我发现不管多少岁的小朋友,都喜欢涂涂画画,那我就告诉他们,先观察,记录可以慢慢来,一句两句话都可以,不会写的字用拼音或图画代替,或者口述让爸爸妈妈写。”

从刚开始的只言片语,甚至一句记录也没有,到后面能写上小半篇幅,学生们的进步让洪敏意识到小朋友们的可塑性。

节气写绘

尝试用文字和画笔 为大自然做笔记

记者了解到,在为上一届学生开展节气知识讲授时,洪敏也是成都市《节气里的乡土中国文化研究》课题研究任务组的老师之一,在不影响学校课程的基础上,她着力开发班级节气课程,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上一届的学生以文字记录二十四节气为主,这一次,洪敏为一年级小朋友设定为“绘画+文字”。“之前的研究比较松散,主要是文字记录,这次比原来更好的是课程意识更强,每一个节气开始前,或节气当天,我会先给他们讲节气知识,然后有相应的活动拓展,比如这个节气适合做什么事,与孩子们课外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然后尝试着用文字和画笔为大自然做笔记,也记录自己的节气生活。”洪敏向记者表示。

每到一个节气,洪敏先在教室里介绍节气的知识,包括节气字源、节气三候、习俗再到节气诗词、文化链接等。然后从观察大自然入手,以教室外动植物的颜色、形状、气味、动态等为观察点,先远观,再近观,最后放大镜观察。洪敏认为,观察是长期的训练,一次又一次的观察下来后,学生的思维、感悟、观察和表达能力会更好,“也许他们的文字还不能表达,但是感受到的东西更多,等词汇积累多了可以表达的时候,他们能表达出的东西就会不一样。”

此外,洪敏还会把节气与动手操作实践相结合,例如冬至在教室包饺子吃饺子,清明做风筝……“实际操作体验下来后,他们的体验更深刻,写绘更生动。”

课程初心

儿童必须有 根植内心的精神家园

一年级的小朋友从零开始,很多连字都不认识,为什么要做这个?

从一开始孩子根本不知道怎么做,可能一幅画配一句话,甚至一句话都没有,到二十四节气走完,所有孩子都能知道该怎么记录,随便一写就是两三百字,家长也从一开始的不了解,到后来跟着孩子一起了解学习,自动加入记录写画节气笔记。

洪敏表示,打开这扇门是从常丽华老师的一本《二十四节气诵读古诗词》开始,“当时我就想很有意思,想着我也可以做,没想到最后拓展成了一个综合课程,最开始做得比较简单,想的是让他们了解一点节气文化的相关知识,学习去观察大自然、体验节气习俗,没想到做着做着就把课程内容扩展得越来越宽,因为在特定的时间点学习特定的诗词感悟是不同的,不仅走进了大自然,还走进了生活、科学。

“今天的儿童要走向未来世界,一方面不可避免地要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另外一方面必须有根植内心的精神家园,否则最终流浪的不只是地球,还有人的内心。”提及开发课程的初心,洪敏说,作为有着农耕文明血脉的中国人,我们的精神家园不可避免地要与乡土中国紧密连接,而节气文化是我们乡土中国文化的绝佳载体。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马天帅 刘成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