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地铁5号线月底即将开通 三位“轨道医生”护航

2019-12-05 06:30:59来源:成都商报电子版编辑:刘波

地铁3号线红牌楼站,探伤工人在为钢轨探伤

凌晨零点,人工探伤队集结出发

运营线路最长 49.02km

载客量最大 3456人

你了解5号线吗?

线路最长:全长49.02km,共41座车站,是目前成都轨道交通线网中南北向的第二条线路,可有效缓解1号线的运行压力。

载客量最大:车辆采用A型8辆编组车辆,列车长185米、宽3米,最大载客量达3456人,载客量较1号线提高了69%。

站台厕所密度最大:设置了单独的残疾人卫生间,并在换乘站及长大线路站台层增设卫生间。

12月上旬过半,距离下旬5号线开通又近了一步。

按照规划,成都地铁5号线将于本月底开通运行。目前,开通前的最后准备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如何保障成都这条线路最长、列车载客量最大的地铁安全运行,“轨道医生”显得尤为重要。成都地铁还出新招,用“大黄蜂”来保障每天的地铁出行安全。

外科医生

“大黄蜂”巡检车:专职负责5号线巡检

成都地铁5号线,作为成都运营线路最长的一条地铁线,线路长达49.02km;列车载客量最大,全车最大载客量达3456人。线路开通后,如何保障行车安全,“轨道医生”的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我们习惯性将巡检车、探伤工、磨轨车称为‘轨道医生’三大件。”综合检测工班长成城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由于成都地铁线路长度的增加,单靠人工检查在时间、人力等方面都会显得非常窘迫。“智能化巡检设备替代人工巡检已是一种趋势,公司去年从意大利引进的Mermec综合检测车,已经对5号线进行过一轮检测,未来有可能专门运用于5号线巡检。”

“它的编号是0508,5就是5号线,8是工程车编号。”成城说,以往,成都地铁每条线路在列车停运后需要10~20人进入隧道步行巡检,每小时只能检测5公里线路。而0508可以实现80km/h以上的高速检测轨道线路,同步处理上万条轨道数据信息。“特别是高速成像摄像机提供的视频图像资料,可对钢轨断面、波磨等病害进行有效复核,综合应用度高,大大提升了检测效率和质量。”

据成城介绍,这辆从意大利进口的综合检测车,因其外形为黄色,被他们亲切地称为“大黄蜂”;而其高效的数据处理能力,又被冠以“数据分析大师”的名号。该设备集成了轨道几何检测系统、钢轨全断面检测系统、钢轨波磨检测系统、巡道检测系统、定位检测系统、限界检测系统等功能,是国内首套集成5种检测功能的巡检系统。

未来,巡检车更有望实现全自动、无人化。在上个月刚刚闭幕的第六届成都创意设计周上,全球第一台城市轨道智能巡检机器人一经亮相便获得了极大关注,并最终斩获2019金熊猫天府创意设计奖工业创意设计类金奖。

内科医生

探伤工:负责“B超”检查

如果说巡检车是“外科医生”的话,探伤工绝对称得上是“内科医生”。

“就像医生给病人做B超一样,主要是检查钢轨里面的病态,把这个病态找出来。”成都地铁智能检测中心人工探伤工班的杨成告诉记者,他主要从事的是焊缝探伤,通过运用焊缝探伤仪发射的超声波,对钢轨焊缝内部进行探测。

“焊缝钢轨经过长时间列车的冲击,内部肯定会产生疲劳,疲劳过后便会产生伤损。”据人工探伤工班班长李红伟介绍,焊缝伤损包括核伤、裂纹等各个方面,“如果钢轨焊缝细微的伤损未被检查出来,严重的可能出现钢轨断裂,造成车毁人亡的重大事故。”

12月2日晚上,记者跟随人工探伤工班到达地铁隧道内为钢轨焊缝做“B超”。工作人员先对钢轨进行打磨,接着涂上机油,便开始用探伤仪进行探测。“每晚要弯腰作业3小时以上,工作时间长了,颈椎、腰椎都受不了。”李红伟告诉记者,他已经在成都地铁工作7年,做探伤久了,身体累都是次要的,最主要是精神上的压力。

“探一个头就要担一个头的责任,并且要保证一年的周期内不出问题。”杨成说,每晚的作业内容都将形成数据被记录在案,每一个探伤人员要对自己负责的焊缝负责,“如果出现重大事故是要负法律责任的。”

“如果今天晚上不出现一点问题,就可以回家睡个安稳觉;如果出现问题,明天也睡不好。”李红伟说,哪怕出现一丝细小的问题,他都需要判断是否是机器问题,问题是否影响行车安全,是否需要第一时间上报进行修复等等。除了压力大,长期的黑白颠倒,也让探伤工的睡眠成为问题。“最长的一个月,我上了17个夜班,而一个月正常情况下是22个班。”

记者了解到,目前成都地铁已经有探伤车在进行探伤作业。

按摩医生

磨轨车:对钢轨进行打磨维修

磨轨车作为“轨道医生”三大件之一,其作用主要是对钢轨进行打磨维修。

为何要对钢轨进行打磨维修?

据了解,随着成都地铁开行时间加密、重量加大,列车对钢轨的反复冲击,将使钢轨出现波磨、飞边等问题,而有效的钢轨打磨可以消除钢轨病害,减小列车运行的噪音。同时,钢轨打磨可以修正钢轨轮廓,从而改善轮轨接触关系,提高列车运行的舒适性,延长钢轨使用寿命。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闫宇恒 严丹 摄影 吕国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