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致到树与地面间尺寸 成都为建公园城市出了本“说明书”

2020-01-04 06:48:57来源:四川在线编辑:陈乐

日前,《成都市美丽宜居公园城市规划建设导则(试行版)》(以下简称《导则》)出台。公园怎么建?树木如何种?在《导则》中,我们能看到未来公园城市的具体模样。

分四类建设公园绿地

《导则》对山地公园、郊野公园、城市公园绿地、天府绿道四类公园绿地和绿道的设计方向给出了详细的指导。

其中,山地公园将按“生态保护区+特色镇+服务节点”的模式建设。特色镇作为服务中心及出入口,并结合服务半径及交通转接点设置服务节点,承载基本旅游服务功能。

比如,山地公园应在沿龙门山脚、龙泉山脚形成沿山旅游通道,串联山脚各个特色镇。将外部高快速路接入沿山旅游通道或特色镇,实现周边区域的快速到达。龙门山形成多制式、中小运量轨道交通,服务沿线旅游发展;龙泉山形成环山轨道,适应高端服务、国际旅游等功能。

《导则》还规划了山地公园的服务中心旅游设施配套标准,除了单个设施规模在800平方米的游客集散中心、餐饮设施等,还包括可停放至少300辆自行车等自行车租赁点,并提出要配套露营地、民宿、公共wifi服务站等特色旅游设施。

郊野公园则是在保障区域内农业生产基本功能前提下,按照“景观化、景区化、可进入、可参与”的原则打造,从而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值得注意的是,《导则》对郊野公园的人口规模控制引导进行说明——比如,园区型特色镇人口规模宜控制在3-5万人,部分超过5万人,而景区型特色镇人口规模控制在5000-8000人。农村新型社区规模则宜达到5000人以上,林盘聚落规模宜控制在100-500人。

对这类公园,则应注重对传统文化村落的梳理和保护,对有价值的林盘聚落坚持“多改少拆”,植入商务、会议、博览、度假、双创、社团组织等多种功能,实现林盘功能提升,承接城市功能转移,打造兼具传统林盘文化景观、高品质配套设施和现代服务功能的天府新林盘。

城市公园绿地要增设满足各年龄人群需求设施

城市公园绿地的分类则更加明确,包括满足1000米服务半径的综合城市公园、专类公园,以及服务半径为500米、300米小区游园、街头绿地等形态。

由于更贴近普通市民,这类园区的规定甚至已经细化到城市该种什么树,以及树多高——比如,儿童活动集中区,宜种植萌发力强、直立生长的中高型灌木或乔木,便于成人对儿童进行看护。而游人通行区等树木枝下净空应大于2.2米。

此外,《导则》还提出,城市公园绿地要增设满足各年龄人群需求的游憩设施。具体而言,根据城市公园周边人群特点,考虑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的需求,根据其活动能力在适宜的半径内增设以下游憩设施。

比如,根据儿童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3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儿童游憩设施,如儿童滑梯、儿童迷宫、旋转木马或沙地等;根据青少年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10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青少年游憩设施, 如乒乓球桌、羽毛球场、篮球场等。

根据中老年的活动半径和游乐需求,以500米为服务半径,至少增设1处老年游憩设施,如曲艺舞台、老年健身设施、老年门球场等。

此外,应根据植物的季相特点,打造春夏赏花、秋季观叶、冬季闻香的四季花卉彩叶城市景观。打造三季有花,四季见绿,全年可观赏的自然风光。

此外,按照智慧城市理念,设置通信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和安全防范系统;公共广播系统宜结合背景音乐系统;安全防范系统宜包括视频监控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紧急求助报警系统;公园停车场宜设置停车场管理系统。

作为成都特有的“公园”,《导则》也对天府绿道进行了系统规划。

比如,绿道与城市慢行系统、周边绿道应互联互通。区域级绿道与铁路、高速公路、一级公路、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轨道交通交叉时,应采用上跨天桥,做到“一桥一景”、下穿通道等立体交通组织方式,保证全线通畅,避免绿道交通与城市道路交通混杂。上跨天桥及下穿通道的景观处理应与绿道周边环境相协调,符合绿道主题。

六类“公园社区”城园相融

公园社区是公园城市建设的基本单元,其核心内容是“以人为本”综合服务功能的提升。

根据成都本身特色,《导则》也规划了公园社区,据悉,公园社区的规划片区由若干公园社区单元构成,每个单元范围与15分钟公服圈范围一致。公园社区单元主要分为居住型社区、商务商业型社区和产业型社区三类。

因此,强调生态环境、公共空间、居民家庭、城市建筑、历史文化、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要素的有机融合,具有社区形态开放宜人、空间环境优美舒适、社区文化特色鲜明、建设方式低碳永续、交通系统绿色人性、功能产业多元混合、公服设施便民共享等特征。

其中包括6类社区,构建绿满蓉城、花重锦官、水润天府的绿色社区。按照“园中建城、城中有园、城园相融、人城和谐”的理念,在旧城公园社区内改变“摊大饼”式的传统发展模式,引绿入城,优化公园布局;在新区公园社区内形成城绿交融的嵌套式组群化布局,把城市放在美丽的大自然中,将农村田园风光引入城市,使得城市居民能够感受真实的大自然,实现“推窗见田、开门见绿”。

美丽社区则提出要降低开发强度,优化城市形态,降低开发强度,严格按照形态分区容积率要求,“要簇群错落、透风见绿、疏密有致”,从而形成清新明亮、绿意盎然的宜人环境。

共享社区则要打造公共开放、尺度适宜、窄路密网”的设计理念。比如,街区内部公共空间宜邻近主要街道布置,沿主要街道的商业商务及公共建筑鼓励采用底层架空式布局,避免过度封闭,提升街区内部公共空间与街道空间的联通性与通透感,保证行人与街区内部空间的交通与视觉联系。

人文社区则应在小游园、广场等开敞空间打造文化小符号,类型不限于人物雕塑、园艺小品等景观休闲设施,以小微型文化载体进一步突出地域特色、体现地域特征,记录城市符号,传承城市记忆。同时,在建筑墙面、公园休闲娱乐建筑表面、市政井盖、临时建筑围墙等表面上印刷历史故事或是城市特色要素,提升文化的宣传广度。

活力社区则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循环高效的社区,积极引进世界知名大学、科研机构、企业研发中心等;积极争取国家实验室、超算中心等创新平台;积极建设孵化器、加速器。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构建“基础研究-科技研发-创新孵化-应用转化”的创新产业链。

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邹悦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