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已有17人治愈出院 正加大对市民口罩供应

2020-02-06 07:01:40来源:成都日报编辑:覃贻花

本报制图 赵蕴如

昨日,成都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通气会举行。通气会上,市卫健委、市经信局、市住建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市金融监管局有关负责人就群众较为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据介绍,截至2月4日24时,我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92例,疑似病例76例,确诊病例中重症5例,危重9例,死亡1例。确诊病例中外地来蓉人员50例,本地常住人口42例,分布在12个区(市)县。1月29日,全省首例确诊病例从市公卫中心治愈出院,截至2月4日24时,我市已有17人治愈出院。

目前总体情况:

应收尽收应治尽治 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

“我们严格执行患者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院内诊疗、患者转运、隔离治疗、医务人员防护、医废管控等方面工作规范,坚持中西医结合,尽最大努力救治患者。”市卫健委主任谢强介绍,根据疫情防控需要,目前全市已建立392家发热门诊,截至2月3日24时,全市发热门诊累计38310人次就诊,累计留观病例1135人次。

谢强介绍,此次成都落实集中治疗策略。按照分散接诊、集中收治要求,全市汇聚国家、省、市专家资源,组建了包括呼吸、重症、放射、护理等专家组成的8个医疗救治专家组,对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实行“一人一案”精准治疗,尽最大可能减少死亡率。同时发挥5G优势开展远程诊治,1月26日市公卫中心与华西医院开展5G远程会诊,1月31日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启用5G院内会诊系统。

谢强还表示,目前正对市公卫中心进行装修改造,该项目将于2月8日完工,装修改造完成后将新增负压床位370余张。并要求各区(市)县在现有定点医院基础上,准备一家具有50—100张床位的医院,收到接诊指令后,能立即接收患者。

疾病预防控制方面,成都加强对密切接触者的追踪管理,实行集中隔离医学观察或居家隔离。截至2月3日24时,全市设置确诊(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集中隔离医学观察点77个,可容纳4678人,届时还将根据疫情发展变化情况动态调整。截至2月4日24时,累计隔离医学观察密切接触者1632人,已解除医学观察766人,在管密切接触者866人。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普通发热病人、疑似病人、确诊的普通型患者、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四类需医疗救治病人,成都分别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应收尽收、应治尽治,最大限度提高治愈率,降低感染率和病死率。同时,我市已确定了超过1000张床位的后备医院方案,将根据救治需要递次启用。

医疗物资供应:

12户企业正在实施扩产扩能 保障口罩等生产

“经信系统成立了6个科研攻关组,组织整合全市资源,对医用N95口罩、一次性防护服、门式测温仪、医用护目镜等开展研制生产攻关。”市经信局局长陈志勇介绍,截至2月4日,全市有7户口罩企业,8户消毒用品企业,1户测温仪企业,1户隔离服企业开工生产,累计生产口罩364万只,消毒用品180万公斤,测温仪4164只(台)。同时,12户企业正在实施扩产扩能,23户企业正在准备新上产能,N95口罩、防护服、护目镜攻关取得突破,已经或即将开始生产。

此次疫情防控所需的应急物资数量大、种类多。陈志勇说,在组织市内企业加紧生产的基础上,市商务、医保、经信等部门还着力抓好紧缺物资的国际、国内采购,通过跨境电商、驻外商协会、境外团体个人和全国商贸网络、供应链产业链关联企业等多渠道,联系美国、韩国、德国、日本、印度、苏州、东莞等地应急物资生产及销售商,想方设法加大国际国内物资采购力度,启动紧急采购程序,采取“先预拨后结算”、包机运输等方式,尽可能多、尽可能早地增大物资保障和市场供给。截至2月4日,市上统一从境外采购物资到货口罩24.7万只、防护服9.3万件、防护帽20万只;从境内采购物资到货口罩107万只、一次性医用橡胶手套30万双、测温仪320只(台)、医用隔离衣600件,这些物资的运抵一定程度缓解了全市医疗和一线窗口为市民群众服务人员的应急需求。

陈志勇还表示,针对应急物资总体短缺的情况,成都市重点保障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防护和病人救治需要,保障公共交通、城市管理、商场超市、公安交警等一线窗口单位的防控防疫需要,各连锁超市、商场药店、商贸机构也在政府部门支持下积极组织货源,千方百计保障市民个人防护需要。“随着我市口罩生产产能逐步恢复,外购口罩的逐步到货,我们也正会同商贸机构,加大对市民口罩需求的供应。”陈志勇表示,同时成都正积极协调省外、市外加大供应量,加紧物流运输,力争尽快缓解小包装个人消毒用品的供应紧张。

建设工地复工:

明确7个条件 工地先达标后人员再返岗

建设工地节后复工的防疫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切。市住建局局长张樵介绍,成都市在建工地共5300余个,从业人员70余万人,节日期间除7个重点项目外,其他项目均已停工,目前工地在岗人员共1645人,均已按标准进行了严格排查。

针对建设行业人员密集、流动性大、复工期相对集中的特点,为科学有序做好节后复工疫情防控工作,成都已安排部署了一系列措施,目前各项工作正平稳有序开展。

张樵介绍,成都制定了严格的复工条件。根据防疫工作需要,今年建设工地节后复工实行按条件复工制,所有复工项目需先具备复工防疫条件。同时,实行备案审核制,所有申请复工项目需经建设管理部门审核同意后方可复工。此外明确了复工工地防疫7个条件,包括人员全面排查、设立专人专款专岗、设置隔离区间、戴口罩作业、具备消毒物资、实行封闭管理、体温监测等。

张樵还表示,针对建设工地可能出现的疫情风险,市住建局会同卫生健康部门,制定了疫情应急处置“五步”工作程序,从疫情发生后的“发现送诊、暂停等候、停工排查、现场消杀、达标复工”5个环节明确规范程序,各个环节均定人定责,确保疫情应急处置科学及时。

为防止建设项目在未达到防疫条件的情况下,从业人员无序返蓉造成疫情风险,成都明确了“工地先达标、人员再返岗”的工作原则,压实项目业主、施工企业和劳务公司主体责任,规定了项目达标审核、劳务用工确认、劳务人员返蓉返岗的流程。对于违反规定、不落实主体责任的情形制定了严格的问责措施。

截至目前,已申报在2月10日前复工的项目共14个,拟于2月15日前返岗人数2994人。

交通运输情况:

设立249处检疫站 确保公路交通不中断

成都交通运输关口排查、运输保障情况如何?市交通运输局局长王翼刚介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成都在机场、铁路、长途客运站、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开放式公交场站等公共交通场所设置检疫点80个,同时设置临时隔离区建立疑似感染人员隔离和移送制度,对所有来蓉人员、司乘人员等实施体温监测。截至2月3日,累计检查184.39万人,移送卫生健康部门131人。

王翼刚介绍,成都市在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和地方道路,设立249处检疫站,对来蓉车辆和人员进行核查登记,实施检疫检测。截至2月3日,累计检查车辆153.56万台,检查旅客325.37万人(其中外地籍车辆20.67万台,旅客44.84万人),移送卫生健康部门243人。同时,通过实行“一检通认”、增强站(点)服务功能、配齐配强人员设备、加强宣传提示引导、开发自助登记系统、数据信息与社治、卫生健康、公安交管等部门实时共享措施,提升了检查效率。

成都交通系统也在消毒防护上做足功夫,严控疫情传播。一方面,在机场、火车站、汽车客运站、码头、高速公路服务区、开放式公交枢纽场站和轨道交通站点等重点区域落实清洁、消毒、通风等防控措施,对于出入口、手扶梯、车站自助机具、安检设施、公共卫生间、票卡、商业设施等公共区域和设备设施增加消毒频次,做到每日消毒不低于3次,并延长地铁站、列车的通风时间。另一方面,加强交通工具的消毒。全市的公共交通工具,包括飞机、火车、地铁、公交车、出租车(含网约车)、运输客车,都实行严格的消毒措施,坚持不消毒不上线。此外,还加强司乘人员的防护,公交、地铁、出租车(含网约车)、道路客运所有司乘人员一律佩戴口罩。

王翼刚还表示,成都坚决落实部省“三不断”要求,确保公路交通不中断、确保应急运输绿色通道不中断、确保群众生产生活物资运输不中断,满足市民出行、城市运转需要。

生活必需品市场:

重点监测的11家零售企业库存充足

疫情发生后,成都启动生活必需品市场供应应急预案,发动整合各方保供力量,夯实市场保供能力,有效确保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稳定。“一方面密切监控粮食、食用油、肉类、禽类、蛋类、奶制品、食糖、食盐、蔬菜、瓶装饮用水、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市场动态情况,一方面迅速组建市区两级市场保供主体队伍,启动便民流动菜市,有效增加生鲜市场供应。”市商务局副局长张金泉说。

张金泉表示,市商务局派出专员逐一对接走访重点企业,准确掌握库存、货源、产能等情况,摸清保供底数。同时积极保障重点保供企业防疫、消毒物资,帮助企业恢复生产营业。并及时客观发布市场保供信息,回应市民关切。

截至2月4日,重点监测的11家零售企业大米、食用油、食盐、食糖、瓶装水、配方奶、方便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保持了充足的动态常备库存;截至2月3日,全市生活必需品市场运行基本稳定,库存充足,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品种丰富,零售终端网点销售秩序良好。“我市粮食、食用油、猪肉等政府应急储备达到一定规模,如果生活必需品市场出现异常波动,我们将按规程适时投放政府储备,确保市场稳定。”张金泉表示,下一步,市商务局还将积极开展生猪调运和养殖场复产补栏,加强蔬菜果树田间管理,保障蔬菜、水果种植;指导重点粮油加工企业做好加工、储运、配送,确保粮油供应稳定;指导本地食品加工企业扩大产能,促进本地日用消费品生产。

市场监管情况:

已查处未明码标价、哄抬物价等违法行为77件

“初步统计,全市共规劝取消群体性用餐71886桌,取消农村群宴33242桌,减少了聚餐活动数量,切断了通过聚餐传染的途径。”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局长贺欣介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还紧紧围绕“保价格防恐慌、保质量防假冒、保市场防波动、保安全防扩散”目标任务开展各项工作,全面加强价格监管、质量监管和执法监管,促进了疫情防控期间市场秩序的总体稳定。

疫情期间,市民普遍关心的口罩也处于严格“监控”之中。贺欣表示,成都严格口罩质量监管,加强对口罩生产企业的生产监管,每天派出执法人员进厂检查,督促企业落实全程质量管控,切实保障口罩生产质量。同时,严格药械产品质量监管,以疫情防控药械产品的购进渠道、购销记录、储存管理、标签标识为重点,对全市零售药店、药品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开展质量安全检查,确保疫情防控产品安全有效。初步统计,自疫情发生以来,共检查药店及医疗器械企业10677家,下达告诫书2268份,立案查处药品、医疗器械类违法案件38起。

疫情防控期间,群众对重要医药用品和居民生活必需品价格问题十分关注。贺欣表示,市市场监管局第一时间向全市经营者和相关单位发布严禁价格欺诈、囤积居奇、操纵市场,推动口罩等医用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的警示告诫书;指导成都市医药商会发出倡议,106家会员企业,9000余家零售药店做出了“绝不涨价、绝不哄抬物价”的承诺。同时,对口罩、消毒液、大米、牛奶、鸡蛋等15个品类商品开展价格监测工作。

此外还24小时值守12315投诉举报热线,疫情防控期间接到涉及口罩、药品、医疗器械、消毒杀菌四类商品的价格投诉举报8290件,均立即进行处理并回复消费者。并加大对未明码标价、哄抬物价等违法违规行为案件的查办力度。截至目前,全市市场监管部门共立案查处价格违法案件77件,曝光典型案例5起。

金融民生安全:

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保障

“一手抓金融系统疫情防控,一手抓金融服务保障通畅,全力维护金融民生安全。”市金融监管局局长梁其洲介绍,疫情发生后,成都扎实推动全市金融系统疫情防控工作细化落实,督促各区(市)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切实加强辖内金融单位重点抽查和日常检查,并指导各类金融机构和地方金融组织制定防疫工作规程,逐层逐级夯实疫情防控工作基础。

目前,成都建立了每日报送制度,要求企业每日16∶00前向金融监管部门报告当天疫情情况,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金融监管部门、区(市)县地方金融监管部门每日17∶00前将有关疫情防控情况通报市金融监管局。截至2月3日,我市共排查银行、保险、证券及地方金融组织近千家,排查人次超10万。

梁其洲表示,成都将结合疫情防控实际,扎实做好金融对疫情防控工作的支持,提升金融系统战疫应急服务水平。

“我们制定政策措施,对接驻蓉金融监管部门,引导金融机构开辟绿色通道,为疫情防控领域相关企业紧急发放融资,为进口医疗物资的企业办理购汇及付汇业务,发挥地方金融组织补位作用,针对疫情防控实际提供优质综合金融服务。”梁其洲介绍,目前正在研究制定金融支持细化政策,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切实有效的金融保障,鼓励金融机构针对疫情推出创新金融产品,用金融服务助力实体经济度过疫情难关。

本报记者 张家华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