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在进行车内消毒工作
12日早上8点20分,穿着藏蓝色工作服的陈明出现在成都侯家公交站。他先去调度室测了体温,然后径直走向一辆48路公交车,逐一检查引擎、天然气、轮胎和外观,一切正常。
他又钻进一个房间,拿来装有84消毒水的喷壶、毛巾和拖把,开始每天的消毒工作。
陈明先打开所有活动车窗,从投币箱、驾驶室开始喷洒消毒液,之后将喷壶对准车内右侧的扶杆把手一路往车尾方向走,再沿左侧走回车头,座位边侧和缝隙也不放过。两圈下来,再用干净毛巾把残余的水分擦干。
32岁的陈明是成都48路公交司机,大年三十起就一直坚守在岗位上。他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我是党员,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有时候可能只有两三个乘客,但我们丝毫不敢懈怠。”
疫情下的48路 高峰时段只载客20个左右
这天陈明本该休息,但为了顶同事的班,他早早起床,跑了一趟。
48路从侯家公交站出发,一路向东,最终在牛王庙公交站停下。正常情况下,这条穿城而过的“公交大线”,每天要发送约180班,疫情下削减至80班,且一台车一天的客流量只有约150人次,比正常情况减少了5倍以上。高峰期一趟车也只能载客20人左右。
8点48分,车子缓缓驶出站台。每一扇活动窗户边都贴了张“请保持车内通风”的小纸条。过于安静的车厢让陈明有些伤感,“放在平时,这条线一路都是满满当当的。”
陈明在这条线上跑了10年,很多老面孔都记得他,有人还知道他的名字。大年三十那一晚,因为在收班车上对乘客说了句“新年快乐”,第二天陈明就听说,有市民给市长信箱写信,点名表扬了他。
进入华侨城站后,上车的乘客多了起来。75岁的王太婆在儿子李先生的搀扶下拄着拐杖颤巍巍走了上来。陈明一直注视着王太婆,等对方坐稳了才将车子驶出。
王太婆要去抚琴路一家医馆看腿,她在这附近住了大半辈子,也是48路上的老面孔,儿子的车她不愿坐,“就这趟车,习惯了。”
10年公交人生
对这条线路像自己家一样熟悉
返程路上的人更少。51岁的曾志在盐市口站上了车,他家住营门口,现在在市区一栋楼里做物管。在一个有斑马线的地铁打围处,陈明轻轻踩了下刹车。曾志有些好奇,探头看到前方一位市民骑着共享单车从公交车前斜着穿行而过。“司机稳当。”这是曾志在特殊时期选择公交的理由之一。
陈明这趟车,往返只装了约50人。
陈明说,已经10年了,对48路这条线就像自己的家一样熟悉,“哪儿有个坑,哪段路行人喜欢从角落蹿出来,就连哪个地方的树枝长长伸出来刮到车窗了,我全都知道。”
10年里,除了结婚和儿子生下来那年,每个春节,陈明都主动提出坚守岗位。家人都把团年的时间提前一两天,就为和陈明一起吃顿团圆饭。
“这个特殊时期,你有犹豫害怕的时候吗?”记者问他。
“作为一个党员,我不需要犹豫,也不能害怕,这是我身上的责任。公共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城市要正常运转,这时候更要第一个顶上!”陈明平静地回答。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 彭祥萍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