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面|疫情下"宅家"的意外收获 缺位老爸学会了带娃

2020-03-22 06:42:15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35天

带娃35天后,他在感叹妻子辛苦之余,也感受到作为父亲的责任

两小时

约80%父亲平均陪伴孩子的时间,从半小时内增至两个小时,亲子关系提升

涨了分

近一半母亲对父亲带娃满意度的增加,以10分制计算,平均上升2分左右,最多上升6分

“从刚刚回时抱着走,到现在‘飞叉叉’地跑;从不会说话,到现在咿呀学语叫‘爸爸’……”疫情之下,四川的赵先生宅在家里第一次学着带娃。35天过后,他在感叹妻子辛苦之余,也感受到作为父亲的责任。

这场新冠肺炎疫情,因为防控需要,在超长的春节“假期”内,数以亿计的人宅在家里,许多在现实中缺位的爸爸也“回家”了——浙江大学一团队调研发现,约80%的父亲在疫情期间“回归”家庭教育,平均陪伴孩子的时间,从疫情前的半小时内增至两个小时左右。初步研究结果还显示,随着陪伴时间增加,父亲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也在提升,孩子对父亲更有依赖感。

“父亲是一种独特的存在,对培养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这可能是疫情下一个意外的收获……

奶爸喊“累”

带娃比上班都累,快要“崩溃”了

儿子才1岁多,但因为工作,赵先生和妻儿分居两地。由于每月只能回家两三次,他犹如一位“隐形爸爸”,每次儿子见他回家,都是一副熟悉又陌生的表情。

这次过年回家,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他宅家带娃35天,开始学着换尿不湿,每天跟着跌跌撞撞学走路的儿子…… “从儿子早上醒来起整个人都不轻松,日子被分割成每一分每一秒。”35天过去,重新返岗上班时,他发现儿子更黏他,更依赖他了。在感受到陪伴儿子成长的幸福同时,他也更理解妻子的付出,和作为一名父亲的责任。

与孩子还小、第一次带娃的赵先生相比,那些孩子稍大一些的爸爸们,“回家”后感受到的却不止是幸福……

“比上班都累,每次要崩溃时就想‘亲生的,亲生的’。”这周才回单位上班的周先生,回想起过去近两个月宅家陪伴女儿的日子直言道。

女儿刚学会走路不久,周先生便前往重庆永川区上班,将女儿交给妻子和岳父母,如今女儿已5岁多。过去三年,他只是每周末回到位于重庆主城的家时,才陪一陪女儿。然而,疫情期间宅在家里,家人将女儿“丢”给他,朝夕陪伴,他很快发觉女儿身上的“坏”习惯显现出来。“她吃饭本来就慢,还边吃边玩。”更让他不能接受的是,女儿5岁了,吃饭还要大人喂……

不仅如此,以前周末还能跳跳舞、画画的女儿早上起床晚,午饭过后就看电视。“如果没人说她,她能一直看到吃晚饭,有时还端着碗边吃边看,毫无节制。”

“虎爸”纠偏

吼了不见效,还和妻子吵一架

在周先生看来,女儿的这些“坏”习惯是老人带孩子惯出来的。“岳父母帮我们带娃也辛苦,但他们对孩子太溺爱了。”

他试图纠正女儿的坏习惯,但起初并不容易。每次女儿吃饭靠喂、看电视停不下来,当他张口纠正女儿时,老人就说“孩子还小”、“在家不看电视做什么”,一家人多次因此僵持不下。“每次女儿吃饭靠喂,我就要说几句,岳母就不喂了,但下一顿饭或者隔一天又开始喂饭。”

不能责怪岳父母,他只能对女儿“说教”。一天下午,女儿看电视不停,他强行关了电视,女儿为此又跳又闹,还动手在他身上打来打去。情急之下,“发火”的他吼了女儿几句,还举起手来吓唬女儿,但女儿哭闹得更凶了。

这时,岳父母站出来护孩子,理由仍是“出不去,在家不看电视耍什么”。“吼了第一次,随后一周多,每次都忍不住,又吼了女儿好几次。”然而,每次女儿都又哭又闹,还说“爸爸讨厌”“不要爸爸了,要妈妈”。

“她每次耍横,我就不管她,但外公外婆总要去哄她。”一天,他又对女儿发火后,女儿去找外公外婆,他又吼了一句。这时,岳父母不高兴了,妻子也因此和他大吵一架,觉得他管教孩子时态度不好,“伤”及了老人。

欣喜的变化

定下规矩,在陪伴中教育

“吼了几次都不见好转,女儿最多一时被吓住,过一会儿又变回原样。”周先生开始反思自己,意识到“光吼也没有用”,“孩子还是要多陪伴,在陪她玩耍、学习时和她定规矩,让她养成习惯。”

于是,周先生开始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之后每次吃饭时,他都坐在女儿旁边,和妻子一起给女儿定下规矩:“不能喂,半小时必须吃完饭,吃不完就不吃了。”“岳母也不喂了,吃饭慢慢规矩一些了。”最终,在他和妻子的监督下,女儿吃饭靠喂的习惯基本改正了。

除了吃饭,宅在家里,周先生从早到晚都陪在女儿身边。“她看电视,我就坐在她旁边,看了一阵,我就给她说‘要休息一会,不然以后会像爸爸一样戴眼镜,不好’。”借着说戴眼镜,他耐心地和女儿商量后,定下“看20分钟电视,休息10分钟”的规矩,女儿也同意了。

在休息时,周先生还尝试着教女儿写简单的数字、汉字和拼音,还在女儿看电视休息间隙想了各种“招数”。除了陪女儿跳舞,还陪女儿在家踢球、打羽毛球、画格子下棋、传篮球……

虽然辛苦,但在这种耐心的陪伴中,周先生慢慢发现,女儿养成了遵守时间的习惯,主动找他玩多了起来,也越来越开心。

3月16日,周先生回到单位上班,但女儿已经发生改变。“今天中午连视频,她在家学写字,表现还不错。”谈及女儿,周先生甚是欣慰。

恢复了上班,周先生又不能每天陪在女儿身边了,但他决定,以后每天通过视频和女儿聊聊天,每周末回家好好陪陪女儿。

急躁的老爸

改变从自己做起,多陪陪女儿

家有儿女,都有本“难念的经”。周先生发现,疫情期间“回家”陪伴孩子一度不适应的爸爸,不止他一个。3月17日晚,周先生在同学群里聊天时得知,大学同学王先生也正在为用戒尺打了女儿后悔。“我怎么办?”王先生在群里问道。

王先生的7岁女儿正读小学一年级,尽管一家人住在一起,但平日陪伴女儿的时间比较少,女儿的生活和学习主要是妻子和岳母在管。

疫情期间,王先生宅在家里一月有余,几乎都在陪孩子。“陪她玩,陪她在家里锻炼、照看学习。”但在陪伴中,王先生发现女儿注意力不集中,“比如她写作业时,我和她妈说一句话,她马上就凑过来问东问西,专注力不强。字也写得歪歪扭扭。”

“一说她就犟。说着说着,我就忍不住吼起来。”短短1个多月,王先生吼了女儿五六次,甚至还用戒尺打了女儿两次。打得并不重,但女儿还是哭了。

“打了就后悔。”他事后反思,女儿刚上一年级,这很难说是女儿的错,更多是自己对女儿的要求太高,又比较急躁。“以后再忙也还是要多陪陪女儿,我也得改掉自己的急躁。”作为父亲,他已决定改变从自己做起。

专家调研

疫情期间八成爸爸“回归家庭”

如今,各行各业相继复工复产,父亲们回到工作岗位,再次“离开”孩子。那么,在疫情期间,“回家”的爸爸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到底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月初,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何洁团队对此发起“爸爸回来啦——疫情下‘缺位’父亲回归家庭参与教养的实证研究”调研项目。“家里有小孩,身边也有不少爸爸疫情期间参与带娃的,听到妈妈们的反馈各有不同,有的夸赞老公是‘神助攻’,有的吐槽老公是‘猪队友’,因此我们就针对3-12岁的家庭,做了这个生活化的调查,想要了解一下疫情期间,爸爸们有空了,会不会参与带娃,带娃带得好不好?”该团队攻读儿童发展与教育方向的博士生倪萍萍表示。

“目前,调研主要还在问卷调查阶段,访谈的较少。初步结果看,变化都是比较正向的。”倪萍萍介绍,10多天来,团队已在浙江杭州收集样本约600户。从初步结果看,约80%父亲在疫情期间“回归”家庭教育,陪伴孩子时间增加明显,平均陪伴时间从疫情前的半小时内增至两个小时左右,增长约4倍。

“吃喝拉撒主要还是母亲在负责,父亲主要是陪孩子玩耍、锻炼和学习。”团队的另一研究生刘瑞婷说,随着陪伴时间增加,父亲与孩子间的亲子关系也在提升,孩子对父亲更有依赖感。“相处一段时间后,有孩子遇事时会第一时间想到爸爸,主动说起‘想爸爸’,向爸爸吐露更多情感。”

“近一半母亲报告了对父亲带娃满意度的增加,以10分制计算,平均上升2分左右,最多的上升6分。”倪萍萍说。

专家建议

要先观察先倾听再干预孩子

大量学术研究表明,父亲在孩子的性别角色确定、积极个性品质形成、交往能力提高、认知发展等诸多方面有重要影响。

“父亲在孩子成长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何洁介绍,有一种理论认为,在家庭教育中,母亲是“守门员”,也就是最后兜底的。但光有兜底的,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会缺失很多。而父亲是一个完整的角色,更多像一个“大孩子”陪着孩子玩,有其独特的作用。“父母同样讲绘本,母亲会用孩子听得懂的,很慢的语言。而爸爸都是正念,过程中输入很多复杂词汇,对孩子的语言积累很有作用。”

何洁认为,疫情将父亲“带回家”,对3岁至12岁的儿童来说是个利好,多了一个“玩伴”,对亲子关系的影响是正向的。而对青春期的孩子来说,有一些案例发现,常年“缺失”的父亲突然“回归”后,发现很难融入母子之间。“父亲可能想去和孩子沟通,但会发现可能自己并不了解孩子。”

“‘回归’过后,一些父亲并不了解孩子,就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管。”何洁建议,对于长期“缺位”的父亲,“回归”后不应先干预孩子,而是应该先观察、先倾听,观察母亲和孩子的交流、孩子的表现,倾听孩子的声音和想法,然后再试着干预孩子。否则,按照自己的想法强行干预,很可能适得其反。“如青春期的孩子,情绪更叛逆,可以从孩子母亲介入,因为母亲最了解孩子。”

疫情过后,不少父亲又回到工作岗位,“离孩子而去”。“疫情只是一个特殊情况,经过一段时间陪伴,不少父亲也意识到‘除了工作,自己还是一个父亲’。”何洁认为,疫情过后,工作“忙”了起来,但这不是理由,父亲还是要更多参与到家庭教育中。

“并不一定需要多少时间,哪怕平时回不来,周末两天陪一陪孩子。或者人回不来,通过一定的形式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心和他在一起。”何洁建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