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莫比乌斯环”网红桥

2020-04-28 07:24:40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夜色下的五岔子大桥 摄影 余小红

施工中的五岔子大桥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极度严格

■五岔子大桥是一座钢结构桥梁,整座大桥用钢达3700吨。“这相当于一艘中小型护卫舰的用钢量。”

■由于眼睛常常无法判断钢材的平整度,最直接的办法还是用手摸。“每一块钢材我们都跑到工厂里去盯它的加工,每一块我们都亲自摸过,手都烫得起水泡。”

■为了满足设计团队的严格要求,构成异型钢板的4万多块钢板中,近三成进行了返工;已经焊接上去的栏杆被完全卸下来返厂重做了7次。

成都城南万里桥,自古水网繁密,跨水而过的桥梁在历史上留下足迹、更新往复。

这两天,成都五岔子大桥在网络迅速爆红,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成都又一座桥“网红”出道。“现在大桥还不是完美状态。”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专访该项目负责人、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文化创意总监吕锐,他呼吁市民朋友们等到大桥正式移交后再去好好感受一番。

“80后、90后打主力 / 方案改20多次、栏杆重做7次”

五岔子大桥紧邻锦江绿道,其外观被网友们比作奇妙的“莫比乌斯环”,整座桥呈现出流畅的曲线,傍晚及入夜后桥上亮起的灯火映在柔波上,二者相得益彰。

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中标以后,我们反复修改方案不下20次,慢慢才把逻辑理顺。”吕锐告诉记者,该项目耗时近5年,由于设计大胆前卫,在施工上颇为不易。“大桥建造涉及结构、桥梁、景观、照明等多个工种,需要各专业有一个综合性的融合。”他说。

五岔子大桥是一座钢结构桥梁,整座大桥用钢达3700吨。“这相当于一艘中小型护卫舰的用钢量。”吕锐介绍说,大桥由一段一段的钢板拼接起来,每一个截面、桥面的高度、宽度、角度都在变化。

吕锐说,设计团队由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与西南交大土木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工作人员合作,前前后后有20多位成员,主要都是80后、90后的年轻人。大家干劲十足,在2017-2018年桥身集中出厂的那段日子,无论大暴雨或是炎炎烈日,“每一块钢材我们都跑到工厂里去盯它的加工,每一块我们都亲自摸过。”他说,眼睛常常无法判断钢材的平整度,最直接的办法还是用手摸,“手都烫得起水泡。”他笑道。

为了获得理想的效果,设计团队在一块铺地上选择了一种MMA(丙烯酸类树脂)材质,但也遭到一些质疑。吕锐说:“我们在全国遴选出3家单位的样品,把这些小样做到钢板上,然后放在施工单位食堂门口踩了6个月,看哪个不掉色,哪个不掉渣。就这样一点一点试出来的。”

施工单位不计成本的配合也让设计团队十分感动。为了满足设计团队的严格要求,构成异型钢板的4万多块钢板中,近三成进行了返工;已经焊接上去的栏杆被完全卸下来返厂重做了7次。“压力是挺大的,直到最后我们都在慢慢磨合修改、反复,小步快跑把项目落成。”吕锐说。

除了九眼桥、安顺廊桥 /“成都需要新的记忆”

为了让设计团队能够充分发挥出创造力,成都高新区积极推行建筑师负责制。一张蓝图绘到底,给予吕锐及其同事充分发掘“脑洞”潜能的条件和机会。最终才让中国最复杂的人行桥之一的五岔子大桥,从这位对非欧几何有着浓厚兴趣的80后建筑师和他的伙伴们笔下的草稿化为现实。

对于自己团队的作品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吕锐感到十分欣慰。作为一名从小在宽窄巷子附近成长起来的“老成都”,他认为这也侧面说明了成都确实需要一些新的记忆,就像九眼桥、安顺廊桥之于他,为这一代成都人留下一座新地标式桥梁。

“挤不上去哦。”吕锐说,五岔子大桥火了以后,设计团队和施工方也被前去“打卡”的人流震惊了。但同时,近日来人群扎堆所带来的桥梁上一些部件的损坏还是让他和同事感到痛心。他告诉记者,大桥计划本月竣工,还需一段时间移交,目前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希望市民朋友在这段时间避免在这里扎堆儿。

没有纳入车行功能 /“广大市民可以停留”

功能第一。这是设计团队的首要信条。与老桥人车混行的定位不同,新的五岔子大桥是一座完完全全的人行桥,把江滩公园、锦江江岸和中和片区串联起来。大桥分为主、副桥,主桥在上连接着绿道,可供非机动车通行。副桥在下,有观河的环绕式剧场台阶。“实用和美观,是我们设计这座桥的最终考量,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人的通行问题。”他说。因为连接绿道的需求,以及一公里范围内有两座桥梁,五岔子大桥没有纳入车行功能。

作为成都高新区围绕公共空间重点打造的场景,五岔子大桥为广大市民朋友创造了喧嚣闹市中又一处可供“停留”的场景,为人们放松身心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也为城市区域发展提供了新的动能。

吕锐表示,2003年竣工的安顺廊桥带动九眼桥区域的发展,希望设计团队、施工方的心血成果也能起到类似的效果,为周围片区的整治、发展提供助力,带给市民更多幸福感,改善城市的面貌。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