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 明年6月来看亚洲最大恐龙

2020-06-01 06:46:38来源:成都商报编辑:陈乐

作为全球海拔落差最大的特大城市,成都的地形落差达5005米,这里有三分之一的高山、三分之一的平原、三分之一的丘陵。那么,有没有一座博物馆能够把成都丰富的山川地貌都装进去?

答案是,有的!正在施工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地标性的文博设施。5月31日,随着最后一片重达30.1吨的屋面网架吊装完成,成都自然博物馆主体结构全面完工,工程进入机电安装和装饰装修阶段,预计将于2021年6月正式对公众开放。

湿地公园

蜀山、蜀道、蜀水都安排了

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成华区成都理工大学西侧,未来将下接地铁8号线。封顶后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呈现“异型”的造型。不是常规建筑一样规整的线条和截面,而是像自然山川一样雄伟奇崛。

“这是蜀山的造型。”中铁建工集团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党支部书记夏清介绍,成都自然博物馆设计灵感来源于成都平原地域特色——蜀山、蜀道、蜀水,将挺拔巍峨的雪山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为了表现高低起伏、错落有致的蜀山造型,成都自然博物馆六个不规则单体的屋面网架采用了大跨度异型多折面结构。

蜀道,则是由馆外直通二楼的玻璃栈道来表现。“蜀道”将行走栈道的体验带入博物馆的内部空间,用天桥和长廊象征蜿蜒盘旋的蜀道意境。游客走在其中,既能感受到空间的变化也有追忆蜀道的时间变化。

尽管成都自然博物馆位于闹市区,周边建筑稠密,在装修完毕后它的周围还将打造出一个小型的湿地公园,游客将穿过湿地公园走进自然博物馆。夏清介绍,将古代智慧引入博物馆的室外园区,用弯曲的水流和倒影水池体现成都千年的蜀水文化,让游客参观博物馆的同时游赏蜀水。

五大展厅

马门溪龙化石将亮相

按照成都自然博物馆展陈大纲,馆内将会以文化教育为主线、科普教育为核心、地学展陈为特色、典藏建设为基础、应用技术为纽带,围绕“ 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 ”的主题,对生命起源、地质作用、矿产资源、浩瀚宇宙等课题进行科普与展示。

成都自然博物馆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其中展厅17005㎡。建筑空间划分了展示区、教育区、公众区、业务区、行政管理区等功能区。规划有五大展厅,分别是地质环境厅(1F)980㎡、矿产资源厅(1F)1652㎡、恐龙厅(2F)2635㎡、生命探索厅(3F)1163㎡、缤纷生命厅(3F)1974㎡,同时配设临时展厅,4D影院、学术报告厅。

由于成都自然博物馆项目是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与成都理工大学在校区内共同策划、筹备、建设一所自然博物馆,未来成都理工大学也会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馆藏珍品转移到成都自然博物馆。例如,合川马门溪龙,是世界已知的恐龙化石中脖颈最长的蜥脚类恐龙化石,也是亚洲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恐龙化石,如今就“隐身”于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未来它将有更国际化的展示平台。

“在成都的城市发展战略中,文化IP是一块不可或缺的拼图,因此就需要完善文博设施进行支撑,在这个背景下,成都自然博物馆也就应运而生了。”成都城投集团所属统建城开公司工程技术部部长陈丹说道,建于成都的自然博物馆会对外讲述中国西南地区,从喜马拉雅山脉到四川盆地广阔地域的自然演变和历史进程。它的意义不仅是填补西南地区综合类自然博物馆的空白,更是国内博物馆系列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未来,标本典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为其基本功能,文化休闲为其延伸功能,共同为科普教育服务。

据了解,成都自然博物馆原定于2021年底开放,为在成都大运会之前为城市提供一个展现巴蜀文化与风采的“窗口”,项目方将力争于明年6月建成开放。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