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太古里。
陆肖站TOD示范项目。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秦怡
从2019年4月开始,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主动对标伦敦、纽约、东京、上海等国际大都市,邀请各高校团队对城市发展行管主题进行研究与梳理总结。其中就包括了都市圈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管理、产业发展、形态控制与风貌保护、城市有机更新、新区规划建设、交通系统、城市与社区治理等。随后,分别形成了以伦敦、纽约、东京、上海为目标城市的《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报告》(分报告)。
分报告完成后,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组织市规划院技术团队与四个当地研究团队一起,总结梳理并形成了《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研究年度总报告(2019年)》。
在此基础上,成都又形成了《国际大都市规划建设主要经验及其对成都的借鉴与启示》。6月24日,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在官网还披露了该局在充分研究吸纳四个国际大都市经验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成都现状和成都未来发展目标,系统总结四个城市的主要经验,归纳提出对成都的八条启示。
一直以来,在推进和完善城市发展过程中,成都在摸索中前进。对标国际大都市,成都存在着仍需奋力追赶的“短板”,但也于一些规划建设领域开展了初步实践,甚至开始形成了自身发展的独特优势。步履不停,成都博采众长但又独树一帜,以更高的眼光谋篇布局,以更开阔的视野面向未来。
科创空间
构建高质量发展新动力源
“世界创新之都”伦敦、全球科技创新产出能力最强的东京……先发城市的经验表明,一部波澜壮阔的世界城市发展史,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科技创新进步史。
要构筑增长极和动力源,就必须依靠科技和创新。今年3月,在成都全市14个产业生态圈和66个产业功能区建设初步成形、效应逐渐显现基础上,成都提出,从科创空间和产业社区建设起步,加快推进产业功能区建设成势见效、形成竞争优势。
在对标世界城市,总结经验后成都也得到了启示,即要推动成都城市有机更新,构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其中就提出了积极植入科创空间。
据了解,科创空间既是产业基础能力和公共服务平台的主要承载区,也是未来产业生态功能和市民生活空间的集中展示区。想要激发企业、人民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需要创造条件、营造环境、搭建平台、制定规则,高品质科创空间的建设是重要的“基础设施”。
成都今年也将建设1000万平方米高品质科创空间,为产业功能区企业聚势赋能,为制造业转型和新经济扩张提供持久动力。
5月,成都市产业功能区及园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印发了《成都市高品质科创空间创新能力建设指南》,着力提升全市高品质科创空间主导产业基础研发、科创企业孵化转化、高端价值链精准培育、多维创新生态营造和专业化创新服务支撑等5大创新能力。
在6月29日,成都召开以“场景汇·赋能科创 筑梦天府”为主题的2020成都新经济“双千”发布会高品质科创空间专场。发布会现场征集成都市第一批创新应用实验室、未来场景实验室,同时聚焦“硬核黑科技”“五大筑梦空间”等关键词,面向全球发布100个新场景、100个新产品,全面释放科创机遇。
TOD引领
成都发展的下一个蓝海
在以“世界级”眼光谋划城市发展中,成都在一些规划领域已经构建起先进的理念,并开始做出探索。其中就包括了充分利用轨道交通站点的综合开发,优化调整城市开发强度分区和空间结构。这一点,也写进了成都在对标学习后的启示里。
TOD时代,成都发展的下一个蓝海。从2018年即成都的TOD元年开始,成都就加快城市TOD的综合开发,增强轨道站点的功能复合,以形成交通圈、商业圈、生活圈等“多圈合一”的城市布局。TOD项目,在成都落地生根。
截至3月30日,成都轨道集团已完成全市52个轨道交通站点的策划规划,开展了四批次相关站点的一体化城市设计。
在策划规划、一体化城市设计等关键环节,如何充分借鉴国际先进TOD城市的成功经验,打造全球TOD新高地,成都把目光投向了国际TOD先行的世界城市。
例如陆肖站TOD项目就将引入东京TOD项目“交通广场”设计。
据介绍,“交通广场“的设计理念,来自于东京著名的TOD项目——二子玉川站和京都站。主要解决人流、车流的交通集散,如影剧院前的广场,体育场,展览馆前的广场,工矿企业的厂前广场,交通枢纽站站前广场等,均起着交通集散的使用。在这些广场中,有的偏重解决人流的集散,有的对人、车、货流的解决均有要求。交通集散广场车流和人流应很好地组织,以保证广场上的车辆和行人互不干扰,畅通无阻。
除了学习借鉴,成都的TOD的开发和建设,更讲究个性。成都轨道城市发展集团总顾问、TOD规划设计领域国际权威专家渡辺莊太郎先生提出,打造TOD要有个性化,避免雷同。“规划TOD时,就要综合考虑站点区位与当地政府、居民需求,做好主体商业业态和相符的配套设施规划。每一个站点因为差异化规划,都有其‘代名词’,也就有了不同的群体聚集,TOD开发成功的共同点是拥有丰富的生活场景展现,人们对它才会产生依赖和感情。”
此外,渡辺莊太郎先生也表示,从成都轨道交通的站点数量和网络总里程两个方面来看,成都很有可能在轨道交通网络方面成为名列世界前茅甚至第一的城市,城市的舒适度、宜居度能达到更高的水平。
消费创新
丰富“夜间经济”内涵
日前,成都市印发《成都市以新消费为引领提振内需行动方案(2020-2022年)》。《方案》中提出,2020年至2022年,消费创新引领能力进一步增强,包括建设夜间经济示范点位100个。
三千年历史沉淀,幻化出世间最美城市烟火气。成都的夜,正在跳出地域局限,站在国际高度,设计和营造具有国际范的夜间消费场景。
在许多国际大都市,夜间经济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例如伦敦定位于“24小时国际大都市”,其泛夜经济涵盖酒吧、俱乐部、餐馆、音乐厅、剧院等场景。1995年伦敦就将发展“夜经济”纳入城市发展战略,现阶段夜间经济已为伦敦创造逾130万个就业岗位,成为伦敦第五大产业,预计到2030年伦敦夜间经济收入将达300亿英镑。
以文化为引领促进夜间经济发展。着眼多元人群需求,伦敦全面延长文化场所开放时间,积极推出夜间展览、夜间讲座和“博物馆之夜”等夜间文娱活动,并结合城市中心区域布局多个夜间经济集中发展区,全时展现城市魅力,促进文旅商融合发展。
另外,纽约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以24小时地铁著称的“不夜城”,其夜间消费带动350亿美元经济产出。
“夜经济一定程度上能反映一座城市的现代化和活力指数。”有专家解读,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亦是新青年的集聚地,未来需进一步加强夜间经济构建,在满足城市青年生活需求的同时,激活城市发展新动力,打造旅游升级新引擎,巩固拓展成都生活中心和消费中心地位,推动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消费城市的建设。
这一点,成都从伦敦、纽约等城市得到启示,提出丰富夜间经济发展内涵,加快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这其中就包括了推动艺术、文创、文博与夜间经济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兴夜间消费业态,创新完善成都夜经济政策机制,以及增开夜间游览线路,探索实现在周末、节假日对公交线路与地铁线路实行延时运营乃至通宵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