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西控”三年的舍与得

2020-07-31 08:23:3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

位于大邑县悦来镇的天府花溪谷,每年六月,大片的马鞭草开放形成花海,蔚为壮观,吸引游人无数。吴朱霖摄

蒲江县甘溪镇明月村集聚了一批文创项目。“青黛设计工作室”是一家草木染工坊,染制工序吸引众多游客拍照。   王晓东摄

●“控”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是现代城市最显著的文明标识

●“西控”项目带动性强、分享度高,能够使区域内农民参与其中、共享红利,达到“人城产”均衡发展

“成都,许你一个看得见雪山的阳台”,7月以来,成都人的朋友圈就经常被“成都蓝”“夕阳红”“雪山白”刷屏。

这些现象可以用2019年的两个指征性数据概括。一个是空气质量,当年成都空气优良天数较2017年增加52天达287天,而西部区域达到296天。

一个是优良水体比例,从2017年的89.8%提高到2019年的100%。

无法阻隔的空气,不能独善的水体,都是人们的直接体验。成都的变化与绿色发展有关,在“西控”区域表现最为明显。

“西控”提出并实施3年来,成都探索出了一条生态增值、发展增长、群众增福的绿色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

□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内在逻辑

为什么不是“西转”“西调”,而是“西控”?

2017年4月,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重塑经济地理的“十字”策略出台,相对于“南拓”的兴奋、“东进”的欣喜,“西控”在成都各界中则是欲言又止。

“这个‘控’会不会让人误以为这片区域不发展了?”西部区域有干部谨慎建议:“能不能不叫‘西控’,而叫‘西转’‘西调’?”

“‘控’不等于不发展,而是要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成都这一提振人心的论断,有三个认识维度。

从世界城市共性来看,传统城市化路径“先集中后分散、先剥夺后反哺、先污染后治理”,造成“大城市病”和城乡对立,需要另辟蹊径。

从现代城市发展路径看,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一座城市最普惠的公共产品,是现代城市最显著的文明标识。生态经济、绿色产业,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

从成都自身实际看,西部区域以农业经济为主,发展相对滞后,迫切需要后发赶超。同时,西部区域在营城逻辑上最容易由“产城人”转向“人城产”。

在成都人眼里,城西上风上水,是天府之国大粮仓,拥有都江堰精华灌区、大熊猫基地、川西林盘保护区等多种价值的自然生态资源。在决策者看来,李冰父子开堰建渠后两千多年间,西部区域就一直是成都重要的生态涵养地和水源保护区。

现在自过去,当下即未来。“西控”之于成都,是战略选择,也是战术超越。

反复调研、几经调整,《成都市“西控”五年行动计划》明确:“西控”总面积约7185平方公里,涉及8区(市)县,占市域面积的50.1%;总人口约447万人,占市域人口的28%。

保“本底”,壮“家底”。三年来,西部区域人均公园绿地面积提升到16.4平方米、比2016年增长15%,建成绿道1208公里、占全市总量的32.1%。推窗见绿、推门入园的公园城市图景,在“西控”区域浑然天成。

绿色发展三年开局,西部区域八仙过海。

崇州市投入42亿元建设水生态文明,温江区获评2019绿色中国典范城市,蒲江县完成全省丘区首个生态保护红线划定、获评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县,大邑县成功创建了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

主动适应生态环境约束机制

“问题清单包括九方面88个问题,涉及20个市级部门。”7月9日,成都市召开“西控”区域工作推进会,成都市农业农村局负责人所作的报告《“西控”区域高质量发展问题清单及解决措施》,令人瞩目。

清单上,国土建设、产业与项目方面问题最多,这恰好反映了“西控”在两大领域的刚性约束——“控制城镇开发规模,控制产业门类”。

受水土资源约束影响,西部区域城镇建设最大承载规模仅为618平方公里、占总面积的8.1%。目前,西部区域城镇建成区面积已达507平方公里,这决定了西部区域不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

这样的控制意义不凡——摒弃资源消耗的发展老路,主动适应生态环境约束机制,走出一条既是成都的也是中国的未来发展主线。

三年“西控”,成都“控”住了吗?仍是两组数据说话。一个是对国土开发的控制。截至去年,西控区域减少乡镇(街道)53个,减少村(社区)597个。彭州市用地总量调减了30平方公里。温江区、彭州市盘活低效用地7536亩。

一个是对产业门类的控制。淘汰落后产能,郫都区、都江堰市、大邑县关闭“散乱污”企业3509户。温江区、邛崃市拒绝了多个不符合主导产业的项目进入。

一边是“控”,另一边是“扩”。据成都市农业农村局消息,今年成都市大春粮食播种面积计划增加3.5万亩,总播种面积达到568.4万亩以上,“目前已超额完成扩面任务。”

崇州市引进13个产业链隐形冠军,消费类电子等电子行业去年增长664%。彭州市与美国杜邦公司合作,建设绿色循环智慧园区。

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三年来,西部区域显现出高质量发展趋势:年均增速达8.8%,高于成都市0.8个百分点,经济总量占成都比重提高0.2个百分点。

7月中旬,成都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上,成都提出要突出“生态型、高质量、人本化、有韧性”的公园城市可持续发展特质。“西控”探路,坚定了成都以“生态”为首的发展决心。

路径选择

在“西控”区域率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

“小鱼洞的冷水鱼太好吃了,我都来了10多次了。”盛夏,彭州龙门山镇鱼凫湿地人气极旺,游客王开远每周都要带着家人来,周日这里游客可超2万人。

几年前,这里还是一个矿产资源枯竭、面临转型的小镇。2019年,凭借“绿道+林盘+湿地”的优良生态,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鱼凫湿地获评成都市乡村振兴“十大案例”,同时列入“十佳乡村网红打卡地”,已接待游客超过200万人次,集体经济收入1000余万元,为群众提供就业岗位约600个。“西控”实施三年来,彭州市GDP连上两个百亿台阶。

“西控”区域推出600个川西林盘项目,力求“一个精品林盘(聚落)催生出一个规上服务业企业”。崇州市5个林盘景区,“生长”出4个年销售2000万元的规上服务业企业。

乌镇景区规划师、中景旅游管理(北京)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说:“我特别喜欢成都在营城中所提的‘场景’两个字”。成都“场景”吸引中景在成都投资打造“熊猫古镇·理想新城”,总投资268亿元,已于7月9日开工。

那一天,“西控”75个重大产业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1025.2亿元。这背后,标志着一个营城逻辑的全面转变——由“产城人”全域迈向“人城产”。都江堰市提出在“西控”区域率先打通“两山”转化通道,邛崃市提出打造“无边界公园城市体系”。

成都在“西控”区域布局10个产业生态圈,涵盖了22个产业功能区,目前正在分别启动1平方公里核心区全面建设。

三年来,“西控”区域人均GDP从4.9万元提高到6.8万元,年均增长7.2%、高于成都市0.7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8:1、低于全市1.88:1的平均水平。

省社科院研究员郭晓鸣认为,“西控”项目带动性强、分享度高,能够使区域内农民参与其中、共享红利,达到“人城产”均衡发展。

承担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使命

去年12月,成都西部片区被确定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主要承担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5项任务的改革探索。

三年来,成都持续加大对“西控”基础设施等一体化建设投入,成效显著。

近两年,成都调整中心城区财政管理体制,把土地收入的20%共计125亿元,统筹用于轨道交通、市域快速路等跨区域、高能级项目建设,有力促进中心城区和近郊区基础设施一体化。

今后,成都将在交通建设上推进“7铁14轨”、大邑空铁等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以及“一纵十横”二级轨道线网,为“西控”高质量发展提供绿色能级。

届时,“西控”各区(市)县均通高铁,各相邻区县通勤10分钟、进入中心城区30分钟,全面覆盖“西控”22个产业功能区、54个特色镇、19处4A以上旅游景点及近百处重要文旅项目和精品林盘。

“蓝绿交织、绿道蓝网、水城相融”,是“西控”生态城市格局的描绘。因此,成都一方面加大水源地生态保护,一方面构建“蓝网”——以“一江四水七河”为骨干,以主要支流为补充;加快推进李家岩水库建成蓄水和三坝水库前期工作,积极推动引大济岷工程和长征渠引水工程规划论证工作。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