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余张老照片再现70余年前龙泉驿 市井生活犹如“清明上河图”

2020-10-30 06:29:21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卡尔·迈当斯一九四一年拍摄的龙泉镇街景。成都龙泉驿区档案馆供图

2000年龙泉驿区中街全景。 金士廉供图

原来方家的老屋一带,现在建成了东安湖生态公园。成都龙泉驿区委宣传部供图

卡尔·迈当斯1941年拍摄的方家屋后村景。成都龙泉驿区档案馆供图

扫码看更多珍贵老照片。

编者按

《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项目是2017年成都图书馆启动的自建照片资源数据库项目。项目耗时近三年,通过全方位、多渠道的收集、整理、考证、加工、著录后,于2020年8月19日正式启用。现在收录的2500余张照片中,有不少反映老成都人生活民俗、街景建筑的照片。上世纪40年代的龙泉驿街头有怎样的烟火气?老成都青羊宫花会有多热闹?……即日起,本报推出“沧桑老照片美丽新成都——图看今昔”系列报道,为你讲述这些老照片背后的故事,打捞影像中的历史记忆,见证时代变迁。

1941年,美国《生活》杂志的元老级摄影师卡尔·迈当斯和妻子从重庆出发,来到龙泉镇(今成都市龙泉驿区)。在长达两个月的驻地采访中,他们用社会学的视角,将龙泉镇的位置、交通、历史、政治、经济、社会结构、社会冲突用照片进行全景式展示。这次拍摄的部分照片,配合文字,形成《一个中国小镇——小市场场镇使中国不可战胜》的专题报道,出现在当年11月的《生活》周刊上,展现了当时龙泉镇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冲突中的韧性。

10月27日,记者在成都市龙泉驿区洛带镇见到四川大学历史学院特聘研究员、龙泉驿区档案馆编研负责人胡开全,他正忙着梳理这批老照片的相关背后故事。经过核查,胡开全发现拍下龙泉镇旧貌照片的除了卡尔·迈当斯,还有詹近水于1947年发表于《联合画报》的10余张老照片。成都图书馆建老成都影像馆数据库时,经过筛选,将其中质量较好的300余张照片收录进来。龙泉镇魁星楼、中街、东街、财神楼、酱园店、灵官庙、南华宫(广东会馆)、禹王宫(湖广会馆)……如今透过这批黑白影像,消失于岁月长河的建筑、人、事再度“活”起来。

四川在线记者 边钰

一九四一年大街两旁仍是吊脚楼

1941年7月的一天,卡尔·迈当斯登上位于龙泉镇中街的魁星楼,用俯视视角定格这条普通的街道。79年后,透过这张黑白照片,仍能感受到当年龙泉镇街景的鲜活:炽热阳光下,街道向着远处的龙泉山延伸。街道两旁,一字排开的高树密密麻麻,两层高的吊脚楼鳞次栉比,隐匿树后。街头,行商(指流动经营的个体商贩)、坐商、购买者、居民等涌动,几个孩子将双手举到头顶处,以遮住刺眼的阳光,好奇地打望着魁星楼上这“稀奇”的一幕。

中街和东街,历来就是龙泉镇的核心街道和商业重地,民间俗语“龙泉驿三里三,鸡公车辗穿”,说的就是这两条街东西延伸长、人流大、交通繁华的场景。

走下魁星楼,卡尔·迈当斯的镜头由西向东一路扫描:从中街到东街,茶馆、餐馆、旅店、邮局、杂货铺、纸火铺、酱园店、卖灯草的、卖草药的、卖苎麻的……这些涌动着浓浓生活气息的照片,生动还原了当时的商业场景。有趣的是,在一张标注为“盐”的照片里,商贩摊位上摆放的盐,并不是现在的细盐,而是一块块宛若石块的盐块。米市上,只见用圆箩筐装的大米摆满市场两旁,人们摩肩接踵。

照片中,可见早前修建于龙泉镇中街末端的魁星楼和修建于东街的财神楼。胡开全介绍,魁星楼的位置在今天龙泉驿区的中街和音乐广场交汇处,财神楼则位于今天的金轮寺巷西口。当时的魁星楼因为大火烧毁,还未修缮完毕,只搭建好了框架,内部还未装饰;而财神楼则显得华丽精美很多,建筑飞檐翘角,宛若大鸟展翅。

交通是龙泉驿区的一张名片。旧时,“蜀巴古道”“东大路”以及后来的成渝公路,都从龙泉驿区经过,这为当地的商业注入活力。卡尔·迈当斯的这组照片也反映了这一特点。灵龙旅馆,当时龙泉镇行商最喜欢临时落脚的地方。在照片中,在灵龙旅馆内部的天井处,大小各异的货物包摆满天井四周。鸡公车、黄包车、独轮车有序排开,等待着旅客的招呼。在一张独轮车照片上,一位行商正坐在独轮车上冲着镜头咧嘴笑,他的身后则装着几大袋货物。“这些都记录了当时商业的兴旺。”胡开全说。

世易时移,如今照片中的景象已不复存在。随着成渝公路的修建,原有的中街和东街两旁的吊脚楼被逐渐拆除,矗立街尾的魁星楼、财神楼也陆续消失,如今街道已经拓宽至20余米,车水马龙,现代化的高楼和商铺林立,商贸交通的发达已非昔日可比。

现代春风荡漾在旧时小城

胡开全在搜集、研究工作中发现,这些老照片中,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碰撞明显。

从两张黑白照片中,可以清楚看见一间临街的阅报室,十分讲究。门中央上方的“龙泉镇阅报室”六字清晰可见。内部一张大长方桌,人们正坐在椅子上,安静阅读。

作为龙泉镇上最有影响家族之一,田问馀家四兄弟皆为当时的风云人物。在龙泉驿的一处街道上,田问馀盘下一处商铺。不过,他并没有把商铺用作商用,而是做起公益事业——将这里改造成阅报室,供当地人免费阅览报刊图书。每天,都会有当日的报纸送来,一些期刊也会不定时送到此处。“这对于引领当时的文化风潮有着重要作用。”胡开全感叹道。

当时龙泉镇还出现了体育俱乐部,照片中可以看见俱乐部的一名体育主任正抱着篮球,满脸朝气。这种新机构和新生活方式的出现,现实意义重大。胡开全认为,“这实际上是中国人观念的一种革新。”卡尔·迈当斯也在报道中感叹:“这样拿着篮球的新知识分子,是中国进步的核心力量,因为在20年前没有人会想到他们教授篮球只是为了好玩。但他们所传递的信息远远超出体育锻炼的意义,更重要的是团队合作的理念。”

照片中还涌动着不少现代色彩。当时的龙泉镇,就已经出现了农村信用合作社,这是当时政府推行的农村金融平台。在老照片里,可以看见农村信用合作社的工作人员办理借贷业务的场景:并不宽敞的室内,工作人员在一张木质桌上为借贷人员办理业务,靠的是手写。

当时的龙泉镇,还出现了专业的消防队。照片里的消防员穿着统一的消防制服,头上戴着圆锥状的帽子。他们手上,则拿着类似现代消防水带的灭火设备,十分洋气。

如今,70余年过去,龙泉驿真正走向了现代化。新华文轩书店、乡村VR图书馆、山间书院、微光书店……城乡处处书香袭人。而在体育上,多种体育赛事蓬勃发展,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的开幕式举办场地——成都东安湖体育中心也落子龙泉驿区。

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牧歌

在城市生活热闹前行的时候,卡尔·迈当斯还将镜头对准了龙泉镇的乡村。他用超过200张照片,记录下当时的乡村生活。

照片中,有牛碾、罍子、风车等农耕农具;也有车水、犁田和耙田、耨秧、挖地、挑粪桶、浇红苕和加工粮食等农业生产过程;还记录了农家小院的生活场景和建筑空间等。

方家是农村中等家族的典型代表,在这个四世同堂的大家族,老人拥有着至高无上的权威。无论是吃饭、玩耍,他都是坐在上位。要逢场上街时,家人会临时为老人搭建一个滑竿,抬着老人去赶集。照片还别出心裁记录了搭建滑竿的过程:两个长板凳分开放,上面架上滑竿。座椅用绳索被牢牢地绑在木竿中央,上方还要遮盖一张蓝布,以防水防晒。

方家的生产、生活,按照男女性别和年龄层次进行分工。庄稼地里耙田、松土、车水,家中的碾谷子等力气活,由成年男子负责;生火做饭、缝制衣物、打草鞋、织布则由成年女子来做;年龄较小的男童则会帮着去放牛、打牛草,以及照顾更年幼的孩子,女童则会从事纺纱等相对轻巧的活儿。正是靠着这种有序分工,一家人的生活、生产井井有条。

在这组照片中,方家人还有各种娱乐生活。一家人吹着笛子、弹着阮琴、拉着二胡,热热闹闹开起农家家庭音乐会。

需要提到的是,现在面世的从清末到民国时期传统老照片中,国人形象往往给人感觉比较木讷,或端庄镇静有余而活泼不足,缺乏生活气息。胡开全介绍,卡尔·迈当斯在龙泉镇拍摄的几百张照片,是目前所知,从清末到民国时期将国人的生活状态拍得最鲜活、场面最完整、最能展现传统中国人精气神的一组。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