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宁芝 张渊
有网友向封面新闻留言称:一直以来,我们以发热为判断新冠肺炎的首要标准,那么,如果仅仅只是咳嗽、咳痰,会像卢某某一样是新冠肺炎吗?
此外,如果咳嗽、咳痰,我们应该怎么办?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什么?
就此,封面新闻记者采访了四川省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领导小组疫情防控组副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学教授栾荣生。
出现未发烧的新冠肺炎患者?
只是个案
不发烧也会是新冠肺炎?此次成都疫情中,首例本土确诊病例卢某某,因咳嗽、咳痰等症状前往郫都区人民医院就诊,才被发现为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但她的症状没有发烧。
对此,栾荣生教授指出,卢某某“未发烧”的症状只是个案,不能以个案来做结论,“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都会发烧,引起一定的全身症状。”
如果像卢某某一样只是咳嗽、咳痰怎么办,需要做核酸检测吗?
对此,栾荣生教授表示,目前来看,多数新冠肺炎患者都是轻症和无症状患者,出现的症状主要有上呼吸道感染,极少数会出现肺炎。
实际上,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状也包括咳嗽、咳痰。他建议,如果有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的人,都可以做核酸检测。
有咳嗽、咳痰症状如何外出就医?
建议像“西城大爷”学习
冬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如果出现咳嗽、咳痰、发烧等症状,我们应该注意哪些行为?
栾荣生教授表示,我们可以像“西城大爷”学习,他的防护意识很强,就医全程中佩戴口罩,而且是独自骑车到医院检查。
“发现自己有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疾病的症状时,要戴好口罩,尽量少去公众场合、少去人多的地方。但是这不能强求,比如乘坐公共交通,如果乘坐公共交通,建议佩戴好口罩,防止把病毒传给他人。”栾荣生教授说。
怎么戴口罩?
注意“三密”原则
栾荣生教授特别提醒:“我们出门要随身携带口罩,不是说出门就戴上,而是随身携带,在‘三密’场所下佩戴口罩。”
第一个“密”就是“密闭空间”。去的空间相对比较密闭,需要戴口罩,反之,在空旷的、开阔的地方就不需要戴口罩。
第二个“密”就是“密集场所”。也就是说,在空间里的人多,人员密集。
第三个“密”就是“密接场合”。即是人群之间的距离比较近,例如没有超过一米、没有超过两米,这就是密切接触的场合。
栾荣生教授总结说,在“密闭空间、密集场所、密接场合”这种“三密”的场所需要佩戴口罩。反之,如果在户外的、空旷、通风良好的地方,包括在户外骑自行车都不需要佩戴口罩。即使在室内,人员稀疏、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很远,也不需要佩戴口罩。
哪些卫生习惯需保持?
注意“六句话”
栾荣生教授表示市民,应该继续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总结起来为六句话“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聚集、一米线、用公筷”。
第一,除了科学佩戴口罩外,要勤洗手。“因为呼吸道疾病的传播,还包括间接接触,手触摸污染物后,再去触摸口、鼻、眼,这样也会造成传播。所以,我们应注意手的卫生。”他说,手在被污染的情况下,通过单纯的清水洗手,就可以物理性地去除百分之八十、九十以上的病原体,当然用洗手液,清除的效果更好。酒精擦手、凝胶性的洗手液也是可以的。保证手的卫生,避免手的间接接触再触摸口、鼻、眼的传播,勤洗手、戴口罩。
第二,多通风。“在室内的时候,不管是在办公空间,还是居家空间,我们都要做到勤通风,通过通风让室内空气流动、增加循坏。如果室内有病原体的话,通过通风,能够把它稀释、排出,这样也能减少感染的风险。”他表示。
第三,少聚集。他说:“造成呼吸道疾病传播,一定是近距离的、长时间的人际接触才会传播。这样就要保证适当的社交距离。”
第四,一米线。在人际接触时,至少保持一米以上的距离,另外少聚会,少扎堆,少到人多的地方去,这样就避免了密切接触的传播。
最后,用公筷。“这可以作为良好的卫生习惯来倡导,主要为了预防病从口入的肠道传染病。”栾荣生教授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