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怎么建?“四新”目标加速公园城市建设

2020-12-30 07:03:04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刘波

“入则自然清幽、出则繁华拥簇。”在12月29日举行的“解读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公园城市局党组书记、局长杨小广用这样一句话,描绘了未来五年成都将展露的“新颜”。此外,成都也在科技创新、文化旅游以及国际门户枢纽打造方面作出了谋划和布局。

城市环境

加快建设“无废城市”全面完成城中村改造

“入则自然清幽、出则繁华拥簇”,“十四五”期间,这样的美好生活图景将在成都绘就。

发布会现场,杨小广说,站在新的发展阶段,成都的具体目标可概况为“四新”。什么是“四新”?从“四新”中,老百姓能感受到城市怎样的变化?

第一个“新”是构建产城融合、职住平衡的城市新空间;第二个“新”是构建绿道蓝网、天清气朗的城市新形态;第三个“新”是构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城市新范式;第四个“新”是营造崇尚自然、节约集约的城市新风尚。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加快公园城市示范片区成型成势,每年营造可感知可阅读的示范场景1000个以上;加快TOD引领公共服务体系重构,统筹产业功能区和新型社区建设,完善15分钟生活圈;按照片区综合发展理念,全面完成棚户区、城中村和老旧小区改造,加快社区商业重整布局,让“家门口”满足大需求、“老成都”焕发新活力。

未来5年,成都还将建成1万公里天府绿道和1千公里“天府蓝网”,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80%以上,让市民在绿道中漫步骑行、在碧波旁惬意游玩,慢下脚步、静下心来、亲近自然,畅享蓝天净土、绿水青山。此外,成都每年建成“回家的路”社区绿道1000条,公交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超过60%,半小时通勤人口占比达45%。

“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开展以生态环境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EOD)示范建设,建立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指标体系,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环境权益交易制度,加快建设“无废城市”,让公园城市成为新业态新模式策源之地,为市民群众提供更多消费场景和创新体验。

文化生活

各类普惠性群众文化活动2025年增加到12万场

“十四五”期间,成都市民在文化生活中能享受到哪些福利,感受到哪些变化?

成都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广旅局党组书记李川表示,在现有100余个国家高等级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和专业剧场基础上,成都将再规划建设30余个文化场馆,着力建设好天府艺术公园、四川大学博物馆群、成都自然博物馆等新的十大城市文化地标。作为文化载体的城市生活美学空间达到400家,书店和城市阅读空间达到4000家,打造100个文化街区和天府绿道“沉浸式文化空间”。

同时,“十四五”期间,成都将推动创作不少于50部各类舞台艺术作品,力争20部作品荣获国际、国内的艺术奖项;引进国际国内精品舞台艺术、音乐演出、美术展览等年均增长20%。

一系列活动也将陆续呈现:如传承打造“十二月市”“都江堰放水节”“洛带客家水龙节”等10大成都特色民俗活动;持续打造非遗节、网络视听大会、创意周、蓉城之秋、成都国际旅游展等品牌活动;2025年,成都各类普惠性群众文化活动增加到12万场,让市民和游客在成都任何地方都能享受到幸福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

李川提到一个目标:“十四五”期间,旅游总人次、总收入将分别实现年均增长12%、16%,到2025年,文创产业增加值达到3200亿元,音乐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实现翻番。

科技创新

围绕生命健康等领域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

为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成都市委十三届八次全会提出了两个目标定位:到2025年,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核心功能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创新型城市建设进入世界先进城市行列。

蓝图已绘就,如何落实?发布会上,成都市科学技术局党组书记、局长丁小斌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要干好“四件大事”,即着力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高知识高技能人才队伍以及大力建设协同创新示范区。

其中,为着力建设西部(成都)科学城,成都将聚焦国家科技创新中心、西部(成都)科学城、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天府实验室“四层架构”做好顶层设计和规划布局。

空间布局上,按照“核心+基地+网络”模式,构建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一核四区”为主平台、辐射带动54个高品质科创空间和66个产业功能区的科技创新网络体系。

在平台载体方面,成都将以新一代信息技术、生命健康、先进能源、空天技术等为重点领域,启动建设天府实验室,围绕光电信息、医学健康等布局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前沿交叉研究平台,打造战略科技力量。并前瞻布局量子互联网、太赫兹通信、合成生物、类脑智能等前沿技术,实现原创技术引领性突破,打造创新策源新高地。

为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成都将组建成都科技创新投资集团,凝聚一批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创投资本,并联合金融机构共同设立“成果贷”“人才贷”等金融产品,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健全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生命周期的融资服务体系。

同时,在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领域打造一批“中科系”“高校系”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牵头建设一批产学研联合实验室。

门户枢纽

确保14条全货机航线2021年全部开通

增强国际门户枢纽功能、打造国际供应链枢纽是成都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和重要抓手,成都又将如何推进?

成都市口岸物流办党组书记、主任杜进有表示,“十四五”期间,成都要打造链接亚蓉欧陆空主枢纽,增强西向南向开放门户功能。“完善立体大通道体系,做强泛欧泛亚空港陆港枢纽‘双支撑’,构建‘四向多廊’全球物流网络,增强通道综合运输效能。”他说。

航空方面,推动“两场一体”协同运营和航线网络结构优化,打造通达全球的骨干航线网络和航线衔接紧密的“航班波”,确保规划的14条全货机航线在2021年全部开通并持续加密航班频次,形成“中东-成渝-日韩”全货机航空快线网络。

铁路方面,增强国际铁路港承载集疏功能和中欧班列集结中心、西部陆海新通道主枢纽功能,加快完善“7+5”国际陆海联运通道布局,推动亚蓉欧班列网络优化、质效提升,深化成渝中欧班列合作,全面构建“欧盟-成渝-东盟”陆路及铁海联运开放通道网络。

为了扩容提能口岸载体平台,营造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成都将完善口岸开放体系,加快推动天府国际空港综保区、天府国际机场口岸设施及综合性指定监管场地建设,优化提升口岸布局功能和服务保障能力,推动综保区提质增效、开放口岸拓能升级和川渝自贸试验区协同开放。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晨 刘秋凤 柴枫桔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