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昌市到美姑县炳途乡,山路崎岖,开车要近5个小时。炳途乡是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干部李杰对口扶贫的地方。11月19日,彝族年前一天,他仍留守在这里。
比起他微信头像用的年初照片,现实版李杰黑、瘦,为方便洗头索性剃的光头长出了发茬,精神干练。有路过彝胞喊他为“李书记”。他调侃道,“啥子书记哦,我就是一个保姆”。
这个“保姆”说起村里的事情,总离不开哪户人家还有哪些问题,该怎么解决;援凉近1年,能分清哪种方便面、方便饭更好吃,却整整瘦了16斤。
这个“保姆”却不是全职保姆,打电话叫他买门,他会给个电话让对方自己联系;他说,“我能帮助的一定尽全力,但脱贫本质上是他们自己做出的改变……”
这些感受,作为父亲的李杰理解最为深刻。
不可偷懒
——大年初一奔赴扶贫一线
李杰的扶贫差点成了“浮贫”。
今年1月,他接到单位安排的对口扶贫任务,按计划过完年动身赴凉。但除夕前一天,李杰一家三口赶到湖北随州岳父母家中过年。在得知武汉“封城”的消息后,他开始不安起来,继续留在湖北大概率会造成援凉时间推迟,影响后续扶贫工作。
反复考虑并得到家人的理解支持,大年初一一早,他便与妻女一起踏上了返蓉的动车,主动居家隔离15天后,独自奔赴美姑县。
成都市纪委监委驻市公安局纪检监察组副组长鲁杰说,李杰是这批6名驻村帮扶干部之一,本可以“偷点懒”,但他选择了义无反顾,真正沉下去,和另一名驻村帮扶干部挑起来全部工作。
第一战,便是新冠疫情防控。
2019年彝族年后,当地群众陆续外出打工。但受疫情影响,很多人没能找到工作,2月起陆续返乡。“潮水”来自全国各地,这让身处大凉山深处的炳途乡暗藏危机。彼时的美姑县尚未脱贫,医疗条件相对落后、群众防护意识不强……但凡出现一例病情,后果不堪设想。
按照乡里的统一安排,疫情防控检查点设置在炳途乡的入口处,李杰的工作便是守好检查点的“门户”。
看守的工作,枯燥、但经不起一点偷懒。当时的炳途乡时不时还会下雪,早晚气温零下十来度。冷风刺骨中坚守月余,李杰手脚长满了冻疮,但坚持和同事们一丝不苟地把守着“门户”,渴了就喝点儿矿泉水,饿了就着火盆烤了土豆吃。
期间,他累计登记171名外地回乡人员,并把20名来自重点疫区和次重点疫区的群众送至县、乡专设集中隔离点。令他欣慰的是,炳途乡至今保持着零感染的记录。
抗疫初战告捷,又一个挑战摆在李杰面前:彼时炳途乡还有湾洛和四干普两个村尚未脱贫,如何在防控不松懈的同时做到尽快复工复产,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产业扶贫?
这更不是个偷懒的活。炳途乡约71.42平米公里,山高路远,人口分散,李杰走村入户动员彝族青壮年外出务工,积极协调村委会、乡政府、以及乡卫生院,为外出务工人员办理发放健康证明259份,每天工作近9小时,鞋子却磨破了两双。
扶贫需勤,勤不止在谋当下,还在计长远。根据当地养牛传统,李杰积极协调农业农村局,在湾洛村建立起占地900平米的西蒙塔肉牛养殖示范基地,贫苦户、村集体、专业承包人共同入股经营。
哪间大棚是养殖区,有多少头牛,长得如何;哪间是饲料储备区,用的什么草料、草料怎么配比、谁在这里打工……李杰早已轻车熟路。
如今,基地承包费已收入9万元,3名贫困户在这里打工,每月2000余元,预计年底牛出栏时,全村户均可以增收1000余元。基地带动了全乡养牛产业发展,一个助力当地扶贫产业的畜牧业雏形正在形成。
不应包揽
——“父亲”终有放手的一天
在炳途乡驻扎不久,李杰主动接下了对口帮扶阿尔五姐弟这块“硬骨头”。
第一次入户走访,身为人父的他被眼前的一切深深触痛了:家徒四壁,衣衫破旧的五姐弟相依在一起,用充满戒备和不信任的眼神看着他这名陌生的来访者。
九年前,阿尔家的父亲意外去世,一年多后,母亲因不堪生活重负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当时,大姐阿尔吾作才12岁,最小的妹妹阿尔石洗还不到3岁。虽然有邻居、亲戚的帮衬,以及政府的补贴政策,第二年,为了照顾弟妹们,大姐吾作最终还是选择了辍学,日夜劳作,用稚嫩的肩膀支撑起了这个几近崩溃家。李杰暗下决心,一定要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屋漏偏逢连夜雨。年初,三弟在学校玩耍时从一米多高的台阶上摔下来,右腿膝盖处骨折,辗转到成都做了手术,所有费用近4万元,对这个家庭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李杰趁回成都休假的时间,顶着三伏天的酷暑,抓紧联系华西医院咨询,并在华西医院财务科室补办了所有的治疗收费单据,又反复与民政相关部门核实流程和手续,报销了医疗费用的90%。
逐渐地,他和这个家庭的陌生化解了,把他当亲人的孩子们,到乡政府去看他的次数越来越多,慢慢事无巨细都给“李叔叔“打电话求助:家里停电了,不知道充电卡怎么用……看到有两间房的灯都坏了,请他找来电工修好;夏天雨水多,房顶常常漏水,打电话求助他联络村里人找来工匠修理……
李杰能理解这种家庭中“父亲”的角色,“我能帮助的一定尽全力,但脱贫本质上是他们自己做出的改变……”扶贫不大包大揽,不包办代替,“父亲”对孩子也有放手的一天。
一次,阿尔家挂在杂物间里的腊肉被偷了,杂物间门需要加固。再次被求助的李杰选择了提供电话,让阿尔家自己联系购买。他在戒掉阿尔家对外界的依赖,“等有一天我们离开了,他们也不会无所适从”。
说是如此说,李杰还是在自家小区设立援助微信群,号召邻里们定点帮扶捐助。近一年来,他收集到爱心物资67公斤。
在忙进忙出时,他总是不忘把阿尔家里的土鸡蛋带出来卖给身边有需要的人,少时三四十元,多时七八十元。当李杰把土产换来的钱交给大姐,看到淳朴又不善言辞的她眼里充满的感动,李杰明白这里面还包含着对他的感谢,还有对国家扶贫攻坚的信任。
李杰又协调联系并鼓励二姐阿尔以洗到峨眉一家鞋厂打工,一个月能挣4000多元。这笔收入,为家里分担了很大一部分负担。如今,弟妹们渐渐懂事,考虑到将来,大姐也打算外出打工。
不能贪婪
——移风易俗绝非一朝一夕之事
如果开车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的话,李杰属于沉稳型。当地干部都说,坐杰哥开的车就是放心。一同在美姑扶贫的老杨,在崎岖的山路上可以飙车到五六十码,但李杰却把车速稳稳地控制在四十码左右。
在李杰帮扶和关爱下,阿尔家、阿尔共果家都顺利脱贫。11月17日上午,四川省政府宣布美姑县等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帮扶一年,他对“脱贫和高标准的小康是两码事。我们不是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这句话,感受越来越深刻。
在他看来,扶贫如同开车,需要在坚实的基础上稳健前行。
这个坚守的基础首要的是规范。李杰发现当地纪检机关台账管理不规范、事实调查不清楚等问题后,便以案带训进行相关业务培训,逐步规范他们的法纪意识和程序意识。
“李书记这种方式,对增加我们业务知识,以及对工作重要性的认识非常有效。”炳途乡纪委副书记金曲金林书记称。
李杰挂职炳途乡党委委员,规范也延伸到其他领域。
当地新成立的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监督不完善、收支缺乏计划性,他发现后多次和村第一书记、村支书、村长以及驻村队员、村民代表开会讨论,晓之以情动之以理,逐步让他们接受了规范财务管理的理念,并逐步帮助村里建立相对规范的村集体经济管理制度,尤其是报账核销制度。同时,通过他和村支书的监督、审核,维护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和成员的合法权益。
现在,全乡5个村的村务监督委员会机制更加完善了,在村务决策和公开、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事项上将有效发挥监督作用,也为产业扶贫发挥长期效果夯实了基础。
更坚实的基础是移风易俗。
李杰帮扶的阿尔共果家有四个孩子,都在上学。从17岁开始就外出打工的共果算是见过世面的人,健谈的他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兴奋地说: “小时候家住山上,每天上学天不亮就要打着火把走,穿一双破烂的鞋子走一两个小时山路,现在村小离易地搬迁聚居点就10来分钟路程,中午在学校食堂吃饭,简直太幸福了。”
共果愿意听李杰的话优生优育,让孩子们有更好的成长条件。但共果对孩子们学习成绩并不太关心,哪个孩子上几年级他也弄不清楚。
李杰明白,物质条件的贫困容易帮扶,但思想意识的落后却不易转变,绝非一朝一夕之功。教育可以解决一部分问题,但是移风易俗却没那么简单,有些荒唐的事情,在当地却司空见惯。
县医院派驻到乡上帮扶的医生告诉他一件令人哭笑不得的事。一名村民在急诊室做手术时,亲戚来看望却没有带慰问品,而是抱了一箱啤酒来,一边等待手术结果,一边就在急诊室外面喝起了酒。
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面貌,提升当地的社会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还需要各级党委政府和全社会持续的关注,以及像他这样扎根当地的扶贫干部一棒接一棒地持续努力。
11月19日,从美姑县城到乡村,空气中都洋溢着年味儿,这体现在路边渐次出现的杀猪的场景,和街道上挤满的车与人。李杰几乎一路都遇到熟人,到招呼都是“好久杀年猪哇?”彝族老乡大多都用不太正宗的普通话喜气地答道“明天!”
下午,老乡提了自家的猪肉送来给他,本要拒绝,但是眼看着老乡的脸就垮下来了。他知道,当地人杀的年猪肉从来不卖,而且他们只会把肉分给至亲好友。每次从成都返乡,他都要带一大包的各种特产和零食,走访入户时,口袋里总是装得满满的,分发给被帮扶的孩子们,来到炳途乡近1年的时间,乡亲们早已把他这个外来的干部当成了自己人,这就是扶贫干部一棒接一棒地持续努力的基础。过完彝族新年后,李杰又回到这里,继续他的帮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