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成都大运会的"智慧眼":每公里气象预报精确到分钟

2021-03-01 06:55:55来源:成都日报编辑:刘波

赛事通勤交通旅游气象服务系统截图

赛事气象服务系统APP界面截图

体育和气象密不可分,降水、雷电、气温、湿度、风、能见度等天气要素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体育比赛。

今年8月,大运会将在成都举办。如何精彩圆满地开展气象保障服务?赛事举办期间,正值成都雷电、暴雨等高影响天气多发时段,对此成都有何应对之举?

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指出,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这足以说明气象经济有巨大的市场潜力。那么,在保障赛事顺利举办之外,又该如何拥抱“气象经济”这片蓝海?

带着这些疑问,记者上周走进成都市气象台,探访揭秘成都大运会的“气象”护航。

揭秘1

将为大运会提供怎样的服务?

全市每公里气象预报精确到分钟

大运会气象服务要求有多高?答案是:全市每公里气象预报精确到分钟,部分区域空间分辨率精确到60米。

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要达到这样的要求,少不了高科技设备和智慧系统。

遍布全市的高科技“眼睛”

将在大运期间“看云观象”

对流层风廓线雷达、全波形三维雷电探测仪、地面电场仪……这些晦涩难懂的专业名词,是为精准预报预警大运会期间天气情况而特别设置的高科技“眼睛”,它们或在地面,或在空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目前,市气象局负责落实的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提升项目中,赛事综合气象观测、预报预警、气象服务、计算与信息网络等11个子项目,进入建设攻坚阶段;新建的赛事强天气立体观测风廓线雷达、赛事区域高分辨数值预报模式系统、赛事强天气短临预报系统、赛事气象产品快速与制作与分发系统、赛事通勤交通旅游系统、赛事气象服务系统、赛事综合气象业务运维监控系统、赛事综合气象信息管理系统、赛事现场应急气象服务平台、臭氧污染气象条件监测分析系统进入系统测试阶段;赛事气象观测系统中,30套赛事场馆自动气象站、1套赛事水面气象站、20套赛事通勤交通气象站、6套全波形三维雷电探测仪、20套地面电场仪全面进入建设阶段。这些高科技‘眼睛’,将在大运会期间‘看云观象’,助力赛事顺利举办。”上周,市气象局业务科技处处长李祥向记者透露。

“大运会是成都举办的首个世界性综合运动会,我们在此之前并没有相关经验可以输出。”该负责人透露说,为了做好大运会气象保障服务,大家前期主动学习借鉴北京、深圳、南京、武汉等重大体育赛事气象保障服务工作先进经验,先后邀请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北京市气象局和南京市气象局专家开展专题讲座和业务指导。

不断向外界“取经”,市气象局已经在大运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中圆满完成了气象保障。“今年的大运会中,我们将主要提供四项服务。”李祥表示,这四项服务中,重中之重是保障开闭幕式的顺利如期举行,如果遇上高影响天气,将根据影响程度,科学研判,进行人工干预。“这项工作近期将请专家进行技术评审。”在此之外,大运会举办期间还将对体育赛事、城市运行、公众日常活动进行气象保障。

预报预警的“神经中枢”

将为赛事提供保障

走进位于市气象局的成都大运会气象台,巨大的显示屏实时播放着全市的气象要素分布图,屏幕前首席预报员、决策气象服务员、应急服务员等工作人员正在电脑前工作。

这里,就是气象服务预报预警的“神经中枢”了。前方“眼睛”监测到的各项数据,将在该系统里,通过工作人员的操作和判断,形成各种可输出的天气预报预警产品。

市气象台副台长张葵向记者演示介绍了大运会气象预报预警系统。“目前,该系统还在测试中,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这个系统将比以前的预报预警系统更加精细化,增加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产品,对各个比赛项目进行了功能细化,接收场馆场地及周围环境的实时天气要素数据。每个场馆比赛项目不同,对大气的关注重点也不尽相同,我们都会有精准、专门的气象服务。特别是对赛艇、田径、射箭和网球等露天比赛,定制个性化气象服务,例如赛艇比赛需要在比赛期间逐小时甚至逐十分钟预报天气实况信息。”

“我们还增设了交通气象站,从天气预报角度为运动员、公众给出合理出行建议,避免选择因暴雨、内涝等气象灾害引起的交通堵塞路线。”张葵透露说,交通气象站涵盖了从大运村到场馆、酒店到场馆、城市主干道和新闻发布地点,通过这些区域的密切气象监控,给保障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以便合理安排路线和时间。

揭秘2

采用了哪些突破性技术?

引入世界先进的“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技术

纵观世界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希腊半岛上盛行的古奥林匹克竞技、英伦半岛上兴起的近代户外运动、澳大利亚的水上运动以及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上的冰雪运动,无不与当地气象条件密切相关。

风、雨、温、压、日照等气象因素对运动员水平发挥、战术调整都至关重要,时常出现“成也天气,败也天气”的局面。“在以往大型体育赛事中,气象部门能够根据气候资料进行竞赛最佳气候要素统计。”张葵告诉记者,气象工作者通过对历年各月、旬的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长期天气展望,为决策者确定比赛时间提供参考依据,如今背靠“硬核”技术,气象预报服务也越来越精准精细,越来越贴近需求。

多项先进技术

提高对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探测和预警

大运会开闭幕式中,与威亚相关的表演要考虑低层风影响,主会场的火炬点燃则是涉及风向风速的精准监测,火炬设计则要考虑气象资料并纳入火炬设计指标……这也意味着成都大运会要努力实现“报得准、传得快、用得好”的气象保障,技术突破再一次成为关键。“结合成都8月暴雨主汛期气象保障特点,成都大运会建设了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对流层风廓线雷达、闪电定位仪、水上自动气象观测站、主场馆百米激光测风雷达等特种气象观测资料,满足赛事天气监测预报预警。”张葵透露,其中在去年4月引入使用的三套X波段双偏振相控阵雷达是目前世界上先进的技术,将提高对中小尺度强对流天气系统的探测和预警。

同时,采用机器学习、三维风场反演、多源资料融合、神经网络等先进技术,针对赛事影响极大的强对流天气,建立了赛事强天气短临预报系统,实现逐6分钟滚动更新的未来0-2小时逐10分钟1km×1km网格化精细化预报服务。在张葵看来,在气象服务的保障下,各赛事组织者能够临时调整比赛时间,以保证比赛在最佳气象条件下按计划完成,并避免各类危险事故发生;教练员、运动员也可根据天气要素在赛前确定战术。

“背靠”成都超算中心

提高高分辨数值模式的预报性能

值得关注的是,联合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和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大运会气象服务还在成都超算中心搭建了高分辨率数值预报模式,也正是凭借着每秒钟十亿亿次、百亿亿次超级计算机的运算能力,该模式同化西南区域的所有雷达资料,使用上海台风所自主研发的边界层方案(考虑复杂地形和地面特征等),对成都全域开展空间分辨率为1km×1km时间分辨率为1小时气象要素格点预报。“不论是在时空分辨率抑或是准确性等,都提高了我们高分辨数值模式的预报性能,改善我们现有的预报质量。”张葵说。

除此之外,大运会赛事期间正值盛夏,具有气温高、湿度大等气候特征,同时正值汛期,短时强降水、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频发,在夏季高温的午后,尤其是雷雨之后天气迅速转晴,在高温、强光照条件下,臭氧浓度容易超标。“对于运动员而言,空气中的臭氧含量可以影响到他们的呼吸系统对耐力和比赛成绩造成直接影响。”张葵说,这就需要气象监测为赛事组织执行决策提供服务,进而方便于后端的决策、计划,以及相应地采取提前管控,并对比赛日程等进行调整。

事实上,赛事及其气象服务是短时的,而在赛事中提升的气象保障能力和团队、机制却是长久的,不断提升的气象服务能力,将更好地服务于城市的运行和社会的发展。在市气象局副局长刘泽全看来,大型赛事对气象保障能力的提高有三个方面,首先是由于重大赛事活动往往需要定时、定点、定量地预报,对气象预报精准度要求高,这促进了气象部门精细化预报能力的提高;其次重大赛事气象服务涉及城市运行、公众观赛出行、大气环境保障等多方面需求,促进了气象部门移动观测和应急气象服务能力、城市气象服务能力的提高。“同时,大型赛事也是锻炼气象预报服务队伍很好的平台。”

更重要的是,大型赛事气象服务中留下的气象财富将长久的有益于成都社会的发展。“大型赛事提升了我们的能力,但大型赛事的气象服务并不仅限于此,赛事结束后,这些都将继续为未来的赛事、为城市发展和社会运行服务。大型赛事中磨炼出来的气象人精神也将传承下去。”刘泽全说。

专家观察

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综合研究杨会改:

拥抱气象经济“新蓝海”

成都“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气象经济”一词乍一听很新鲜,实际上是气象信息与城市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经营和居民生活消费等“擦出的闪亮火花”,时刻存在于我们的身边。经济学界著名的“德尔菲气象定律”认为,企业在气象信息上每投资1元,便可以得到98元的经济回报,这足以说明气象经济有着巨大的市场潜力。

上周,成都市经济发展研究院产业经济研究所高级综合研究杨会改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说,“气象经济”在国际上作为一个新兴的热点经济现象萌动于20世纪40年代末,在欧美、日本等经济发达的国家,气象经济早已经形成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产业,且产生了尤为可观的经济效益。比如,早在2000年左右,美国已经有超过300家从事短期和中期商业气象服务的公司,并且已经有了指导商业生产的专业化气象研究数据。在日本,早已有了专业化的“气象经纪公司”,并且有的气象信息服务公司一年的气象服务收入可达到300亿日元。我国的气象经济起步较美、日等发达国家要晚近40年,虽然气象服务领域已经涵盖了工业、农业、交通运输、城市建设、旅游、环保、体育等多个部门和行业,但是服务内容大多集中在气象预报方面,气象的专业化有偿服务收入很少,商业性气象服务依然处于起步阶段,距离形成规模性产业还有一段距离。

气象经济这片“蓝海”的价值,远远大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天气预报”。杨会改认为,总的来看,气象经济的经济效益一般产生于三个方面:一是城市利用气象预报发展经济以及进行防灾减灾所取得的效益;二是企业利用气象服务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所取得的效益;三是气象信息服务商在提供服务过程中获得的效益,这也是气象经济目前发展较为成熟的领域。比如国外一些气象机构开发出的诸如“啤酒指数”“冰淇淋指数”“空调指数”“耗电指数”“情绪指数”“感冒指数”等广为人知的气象指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的重要依据。又如法国气象台为一级方程式赛车、法国网球公开赛等体育赛事以及其他大型户外文体赛事活动提供详尽、准确的气象信息服务,不但为赛事承办城市顺利开展具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活动提供重要保障,而且为城市准确把握赛事期间气象变化策划相关消费产品、提供精细化服务等有力支撑,同时还为气象服务公司创下每年高达2000万欧元的经济收益。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预计,到2025年,我国气象服务市场规模将达到约3000亿元。杨会改分析说,面对气象经济这个有着巨大空间的新兴业态,成都即将举办的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等一系列重大赛事活动,正在实施的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以及加快建设的高品质生活宜居地等无疑给气象经济注入了催化剂。她建议,成都不妨顺应这些需求,从三个方面拥抱气象经济“新蓝海”:

一是以大型赛事为突破口培育专业化气象经济。就在2月25日,成都又成功申办2024年汤姆斯杯暨尤伯杯赛,这意味着“十四五”期间,成都已经形成年年有大赛的国际顶级赛事矩阵。成都可结合气象业务体制改革,提升大型赛事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拓展赛事运营及服务商气象领域服务需求,打造大型赛事气象服务标杆,推动实现办赛、营城双丰收。

二是促进气象服务与敏感型行业大方牵手,为市场主体利用气象信息“掘金”创造良好条件。当企业有意识地合理利用天气信息制定市场策略,可最大限度实现经济效益。找准空调、服装服饰、食品饮料、保险等天气敏感型行业专业化和个性化的气象信息需求,强化气象消费培养,促进其与气象服务“联姻”,催生商业化气象经济。当然,这需要注意的是保证气象信息的准确程度,才能避免企业陷入“想说爱你不容易”的困境。

三是加快气象服务与旅游消费深度融合。消费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行为与阴晴雨雪的天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前段时间出炉的2021年春节长假旅游报告显示,7天长假期间成都接待游客数量、旅游总收入分别达到1447.6万人次、127.6亿元,领跑全国各大城市,这背后的原因除了就地过年的政策和城市的精心准备外,连续7天的太阳和高于往年同期水平的气温也为之添了一剂催化剂,毕竟成都具有“一出太阳就上热搜”的追逐阳光“超能力”。当前,成都实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将为居民创造更多可感可及的美好体验,也会萌生更多高品质精细化消费需求。促进气象数据与旅游消费的各类社会行为大数据深度融合,拓展气象服务食住行游购娱等消费市场,为居民在最合适的时间、最合适的地点提供最合适的商品,势必会成为成都发展气象经济的重要力量。

无论是服务城市发展战略、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求,还是繁荣新经济培育新动能,气象经济从投入和产出比来看都极具价值,在新阶段、新理念、新格局下,在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机遇中,拥抱气象经济这片“新蓝海”,成都“万事俱备,东风已来”。

本报记者 李艳玲 孟浩 温珙竹 制图 赵蕴如 成都市气象局供图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