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制图 江蕊松
□本报首席记者 钟文 记者 赵荣昌 实习记者 李婉清
备受关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下称《纲要》)近日公布。据不完全统计,《纲要》直接赋予成都重大任务17项,数量创“五年规划”历史之最。
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赋予新使命,开启新征程——记者对该《纲要》进行梳理。
服务国家战略
城市能级和国际竞争力全面提升
“‘十四五’开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进入真正意义上开局起步和成势见效之年。”2021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四川农业大学校长吴德有个很直观的感受——“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四川和重庆两个代表团最关注的话题,互动多了,‘抱团发展’的意愿更浓烈。”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两会现场备受关注的同时,两地政府也没闲着。3月8日,四川省和重庆市联合印发了《川渝通办事项清单(第二批)》,包括户籍证明、纳税状况公证、社会保障卡申领等115项川渝通办事项将在今年内落地变现。
《纲要》明确提出,要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并明晰了优化提升成渝城市群,建设成渝世界级机场群、成都重庆至上海沿江高铁和西部陆海新通道等重大工程项目。
今年2月公布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添了一把火”——首次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第四极,明确支持成都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这意味着,成渝地区作为我国首个也是唯一一个‘内陆极’,未来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西南交通大学区域经济与城市管理研究中心主任戴宾说。
如何将国家战略落地为成都实践?成都提出将以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全面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开创新时代幸福美好生活的全新实践,以成德眉资同城化壮大成都都市圈、做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极核”和全省发展“主干”功能,以“主干联动”引领五大经济区域协同发展、拓展国内大循环战略腹地,推动成渝相向发展、齐心唱好“双城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十四五”期间,在推进成渝相向发展方面,成都和重庆将协同争取国家层面支持出台专项政策,共建西部金融中心;将围绕电子信息、汽车制造、生物医药、绿色食品等共同打造现代产业集群;将以天府新区为核心承载区,共建成渝综合性科学中心;将发挥节点城市作用,推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
做强成都“极核”,是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关键所在。“十四五”期间,成都将主动下好“先手棋”,以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化综合试验区,探索行政区与经济区适度分离,打造有机融合的区域经济共同体,加快形成全省发展“主干”由成都拓展为成都都市圈,建设经济发达、生态优良、生活幸福的现代都市圈。
构筑开放新格局
建设国内循环战略腹地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门户枢纽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在一切改良中,以交通运输的改良最为有效。”
“以前,由于铁路运输单证没有融资功能,像我们这样的小微企业资金实力弱,购买国外产品存在很大困难。多亏了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获得的授信贷款帮我们缓解了不小的压力!”在俄罗斯做生意的商人钟涛是成都国际铁路港“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探索的受益者。
“十三五”期间,成都国际铁路港推出的“一单制”系统集成改革,在陆路运输的单证标准、操作规程、货物安全、金融结算等领域加快探索,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也使得成都参与到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中。
对接《纲要》,成都将全面提升“成渝号”对“一带一路”沿线城市的覆盖能力和链接水平,充分利用天府国际机场投运的重大契机,构建链接全球的航空网络,整合中西部空港资源,提高双港资源集成能力。
“提升中欧班列开行质量,推动国际陆运贸易规则制定”被写入《纲要》之中。“十四五”期间,始发于成渝两地的中欧班列将按照“枢纽集散+干线直达+多式联运”模式,实现欧洲全域覆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全辐射,同时通过把我国内陆腹地与欧洲中心腹地紧密地串联起来,形成辐射欧亚、串联东盟、多向互联的国际流通体系。
“在RCEP签署和中欧投资协定谈判完成的背景下,中欧班列(成渝)将有更大的发展机遇,将为西部对外发展构建更加畅通、高效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西部地区高水平对外开放。”北京交通大学教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专家组成员纪寿文认为。
早在2019年8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西部陆海新通道总体规划》时,就有专家学者预言西部陆海新通道将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布局,成渝地区是最大受益者。此次《纲要》中明确将“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写入其中。
机遇何在?位于“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交汇节点,成渝从被动开放的内陆城市向主动开放的内陆前沿演变,在内陆腹地形成国际门户枢纽。
如今,成渝已经形成了东西向长江黄金水道与中欧班列无缝对接,沟通长江经济带和欧洲各国;向南直达新加坡等东盟国家的陆海新通道已常态化运行,实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在成渝地区的有机衔接;向北通过国际班列直达俄罗斯的交通格局,成渝也将成为欧亚大陆的贸易中心门户,一个链接中南半岛和欧洲市场的双向开放枢纽已经形成。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已经成功试飞,预计今年6月底前就将投入运营。这个“十三五”规划中最大的民用机场项目,无疑将给成渝融入双循环打开新的维度。“十四五”期间,成渝世界级机场群的成效凸显,将提升成渝城市群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话语权。
专家们普遍认为,航空枢纽的本质,不仅能吸引高端资源聚集、培育新动能、通过枢纽的辐射效应拓展城市发展新空间,还能提升城市在全国发展版图中的战略摆位。
聚焦乡村振兴
“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被两次提及
前段时间,四川省邛崃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天府现代种业园)成功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几乎同时,涵盖农林牧渔草等领域,收集保存、研究利用与科普展示“三位一体”的“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项目破土开建。建成后,这里将计划保存农作物(含林草)种子资源52.4万份,保存畜禽基因资源105万剂,保存水产基因资源26万剂。
这个被写入《纲要》中的产业园,将成为成都“十四五”时期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标杆。按照目标,这里将承担起提升四川国家级育制种基地水平的使命——力争在2022年建成“中国西南种业中心”,2025年建成“国家种业高地”。
另一个被写入《纲要》的重大政策为“建设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加强改革授权和政策集成。”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方案中就明确指出,四川成都西部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范围为温江区、郫都区、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大邑县、蒲江县8个区(市)县全域。主要开展5个方面试验: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搭建城乡产业协同发展平台、建立城乡有序流动的人口迁徙制度、建立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制度、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权能。
如果说,上述是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这一国家重大工程的落地,那么,《纲要》中再次提及的“发挥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示范带动作用”则是为成都明确了使命。“被写入《纲要》,既是国家重大战略在成都的落地,也是要求成都要在乡村振兴中走在全国前列,做出成绩。”相关专家如此解读。
乡村振兴战略如何落地?“十四五”期间,成都将坚持高质量推进,在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现代化中起到显著的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形成具有成都特色的乡村振兴模式和经验。
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也首次被写入《纲要》。涵盖三个省份的大熊猫国家公园在成都市占地面积1459平方公里,涉及崇州、大邑、彭州、都江堰4个县(市)。
此外,建设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和综合应急实训演练基地、建设转化医学研究设施、都江堰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等都被写入《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