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人员对“天府黑猪”进行性能测定
春节刚过,成都市民李卫照例向农村的亲戚预订了一头黑毛猪。他说:“市场上到处都能买到肉,但像做腊肉、回锅肉这些,还是得用原来的黑毛猪肉才香!”
3月30日,一场“天府黑猪”的性能测定实验让农业农村部派出的专家组倍感兴奋——经过多年的保护,以及长达7年多的选育,以成都平原传统黑猪品种成华猪为基础选育的“天府黑猪”终于克服了它生长周期长、瘦肉率低等瓶颈,同时保留它皮厚肉香的特点,待通过农业农村部的品种审定后,有望再上成都人的餐桌。
困境
昔日成都人餐桌上的主角
因养殖量减少变得稀有
“黑毛猪儿家家有”——这曾经是成都平原农村产业的真实写照。这里的“黑毛猪儿”,其实就是成都本地的地方品种——成华猪。这是历史上的成都、华阳一带最常见的家猪品种,成华猪也由此得名。据扬雄《蜀都赋》“蜀人籴米肥猪”的记载推算,这种本地家畜品种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曾是成都猪肉市场的主力品种,其皮厚、肌间脂肪含量高的特点,恰好是回锅肉最好的食材,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华猪这个品种,造就了川菜这张“金字招牌”。
据成都农业年鉴记载,1985年全市成华猪尚有存栏48.15万头,也是成都人餐桌上的肉类主角。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瘦肉型猪生产的兴起,外来良种公猪的引进和杂交猪生产的发展,成华猪饲养量逐年下降。
“外血猪吃得少,长得快,5个半月就能长到110公斤,而成华猪8个月只能长到90公斤;同时外血猪体型大,瘦肉多,大多能长到200公斤,瘦肉率可达60%以上,而成华猪长到100公斤,瘦肉率也仅有44%。”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主任田晓初介绍,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养殖户们觉得成华猪不划算,纷纷改养外血猪,成华猪养殖数量便迅速减少,加上近年来,产区进一步推广三元杂交猪种、淘汰老龄种猪,截止到2013年,成华猪仅有100多头,这个在成都平原发展了2000多年的成华猪已濒临灭绝。
拯救
建立“基因芯片”
选育出更适合市场的新品种
一个跨越历史长河的地方品种,难道就这么被市场无情淘汰了?
“当然不行。”四川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动物遗传育种繁殖学博士姜延志告诉记者,“成华猪有它的明显优势,我们要做的是保护它,并在此基础上选育出更适宜市场推广的新品种。”
在姜博士的实验室里,-196℃液氮罐内永久性存放着15600剂成华公猪精液、-70℃超低温的冷冻库内存放了222份成年猪耳组织、100份皮肤成纤维原代体细胞系,这是川农大联合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和四川省畜牧总站开展的成华猪遗传资源基因库异位保种工作,将成都平原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成华猪基因运用科学手段“保”了下来。如今,借着冷冻保存技术,构建完善的冷冻精液、耳组织、体细胞,确保了成华猪基因不丢失。
市畜禽资源中心承担了活体保种的任务。据田晓初介绍,成华猪具有耐粗饲、适应性强、性成熟早、肉质好的特点,是今后我国培育优良品种、配套系的宝贵品种资源。因此,在成都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一系列“拯救成华猪”的行动相继开展:市畜禽资源中心投入近3000万元新建成华猪保种场,在保留符合成华猪品种特征的体型外貌和现有生产性能的基础上,扩大群体的有效含量,控制近交程度,目前中心已存栏成华猪能繁母猪324头、成年种公猪50头。2021年1月,成华猪被列入《国家畜禽遗传资源目录(2021年版)》。
2019年,我市又安排专项资金250万元在彭州市濛阳镇建设了占地20亩的成华猪备份场,存栏设计规模基础母猪100头、公猪16头,改造圈舍面积1260余平方米,新建保育舍、更衣消毒室、隔离室等,猪舍里还配置了通风降温设备、超声波雾化消毒系统等,2020年7月,备份场顺利搬迁至彭州濛阳镇,目前备份场核心群已有42头能繁母猪,8头成年种公猪,公猪维持8个血缘。
“有这些活体资源和冷冻基因,我们就能保证成华猪品种的有效延续。”据悉,目前我市正与四川农业大学一道建立成华猪的“基因芯片”,找到染色体上的基因排序规律,并纳入大数据,为今后的克隆技术提供数字化基础依据。
希望
一代代选育
让“黑毛猪儿”重现辉煌
在位于邛崃市的嘉林生态农场内,各种瓶罐、仪器摆了一桌,十来位穿着白大褂的测试人员一边采样一边观测,往厚厚的表格里填上各种数据。
这是农业农村部正在进行的性能测定,对象是40头刚屠宰的“天府黑猪”,“从清晨屠宰开始算,已经持续整整一天了,一共要测试100多个指标。”嘉林黑猪王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在林告诉记者。作为科研合作方,姜延志也在现场,脸上更多的是期待,“我们已经选育了7年,指标一年比一年好,我对天府黑猪通过品种审定很有信心。”
陆续出来的各项指标验证了他的底气:这批40头天府黑猪仅用了6个月便达到100公斤,比普通成华猪提前了4个月;瘦肉率提高到了58%;料肉比从4:1降到了2.8:1;产仔率从9头提高到接近12头……而成华猪的优良品质被完美地保存了下来:皮厚依然达到8毫米,肌间脂肪含量高,“肉嫩化渣”的口感将得以保存;血红素含量高,使得肉色红亮;PH值高,肉质偏碱性更利于健康……“这样的品种将有竞争力‘杀’回市场。”姜延志兴奋地说。
其实,在7年一代又一代不断选育的过程中,市场的反馈已证实了姜延志的判断。“最开始是朋友来订购,后来很多餐馆也专门来买我们的肉。”张在林介绍,这几年随着品种繁殖规模不断扩大,加上在不断地选育中品质越来越高,公司的黑猪肉已经吸引了一大批粉丝,目前已在成都陆续开了几十家专卖店。
作为“天府黑猪”的选育单位,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张在林有了更深远的谋划:公司还将与川农大继续合作不断选育出更加符合市场的品种,预计到明年达到年存栏20万头天府黑猪的规模。“我这辈子的梦想,便是培育出中国最好的黑猪品种,并将它送到千家万户的餐桌。”他说。本报记者 陈泳 文/图
【 记者手记 】
重现辉煌得依靠市场
记者正在采访时,成都市畜禽遗传资源保护中心接到一个“大单”——新希望集团意向性一次订购400头成华猪。
400头猪,听上去一点也不稀奇,可田晓初等人却非常兴奋。“1头母猪,在不考虑留种的情况下,2年就能发展成20头,如果把留种也算进去,这个数字更是几何级的增长。”
企业的行为,代表的是成华猪真正走进市场,也意味着这个传统品种从以前的单纯保护,终于走上了选育开发繁衍推广之路,这正是田晓初等人兴奋的原因。
“没落在市场,重现辉煌也得依靠市场。”姜延志等专家对此深感认同。他告诉记者,目前成华猪的市场占有率不到5%,他希望通过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助力,将市场占有率恢复到20%左右,“到时候市民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不同的品种,也能为更多养殖户增添增收致富之路”。
依托传统地方品种,在不断地选育中进行优胜劣汰,拥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被市场接受的品种,让地方优势品种得以延续,这是打出种业“翻身仗”的关键。相信“天府黑猪”的发展,在丰富市民餐桌的同时,也为我们的高端种业提供一条可供借鉴的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