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将成都市内三万多个通信基站的资源优势利用起来,参与全市“智慧蓉城”建设?
把传统“通信塔”变为“数字塔”,实现社会共享,是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成都市分公司(以下简称“成都铁塔”)给出的解决方案。
成都铁塔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通过部署各类智能感知设备,将大数据、AI等技术深度融合,实现铁塔资源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应用,帮助地方打赢“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
“数字塔”做了什么?
“测得出”“管得住”,通信塔助推环境空气质量改善
空气质量提升过程中,如何让污染源数据“测得出”“管得住”,一直是责任单位需要精准化解决的问题。
怎么解决?成都铁塔开启了新一轮探索。
在成都高新区,成都铁塔建设了包括7座小型空气监测站和50座网格化微站的大气污染网格化动态管控系统,并提供数据服务和网格化巡查服务。
“该系统是我局按照数字环保、智慧环保的标准,深化大气污染精细化管控要求进行建设的。系统的建成实现了区域超标预警及污染源的快速定位,并利用智慧化的管控手段,进一步提高了大气污染源快速发现及处置能力,推进高新区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高新区生态环境和城管局污防处负责人介绍说。
在天府新区,成都铁塔利用现有75座通信基站部署了露天禁烧远程监控、网格化微站等污染前端感知设备,帮助当地生态环境部门精准治理大气污染,天府新区的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从2019年的296天提升到了2021年的304天。
天府新区生态环境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利用铁塔公司站址建立的监控监测点位,进一步丰富了空气污染有关问题的发现手段,为有效改善天府新区空气质量提供了技术保障。”
“数字塔”为什么要这样做?
解决传统监控弊端,“看得见”“看得懂”“识得准”
在油气管线监控预警方面,传统的视频监控只能通过人工巡检的方式对管道安全进行分析,无法保证对管道威胁提醒的及时性。
同时,传统监控建设投入大,但因设备大多集中在室外,设备用电、视频传输,极易受到复杂环境的干扰,后期维护成本高。
此外,传统监控安装高度低,监控区域一般仅能覆盖100-200米的距离,监控区域局限性大,无法做到定点目标定时筛查,需耗费大量的人工成本查询回溯事件。
与传统监控相匹配的人工巡检需要投入大量人员、资金,相对于绵长的油气管线,管道有效监控时间也非常短暂且无法做到24小时持续监控。
如何通过数字技术解决这些问题?
成都铁塔通过打造“人防+技防”融合的AI指挥调度平台,搭建一张覆盖油气管线的视频监控网,实现管线周边行为实时监控和主动识别预警、任务闭环处理,在触发机制上实现从事后处置查看录像“看得见”,到事前预警“看得懂”“识得准”的提升——将安全隐患解决于萌芽状态,通过PC客户端、web端、手机App端三端互联,实现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构建全方位的“人防+技防”预警管理体系,有效提升油气管线综合防控能力。
智能监控“利器”为油气管线的安全工作再上了一道“保险”,较好解决了执法人员不足、违法行为发现难取证难、配套制度不完善等问题。
“数字塔”还能做什么?
在更多行业装上“千里眼”换上“智慧脑”
当前,在水务防汛、农业禁渔、文物保护等行业,成都铁塔正积极与当地相关部门合作探索,利用通信铁塔打造全天候、全方位、远距离监控的综合解决方案。通过科技赋能,给这些铁塔装上“千里眼”、换上“智慧脑”,密织起全天候动态监测的“天网”。
成都铁塔利用独一无二的信息基础设施资源跨行业提供共享,为政府、行业信息化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为建设数字成都助力。
目前,成都铁塔已为环保、公安、交通、地震、林业、应急、水利、国土、航空、油气等超过30余个行业提供服务,实现社会化站址共享千余座,预估节省基础设施投资数千万元。
下一步,成都铁塔将继续利用在站址、电力、传输、建设、维护等方面的独特优势,积极为社会各界提供高、低点位视频监控和智能监测,将通过实现慢直播、人脸识别,车辆拥堵监控、森林防火、河湖监测、秸秆焚烧监测、国土灾害监测、危化区监控、地震预警、治安治理、城市管理等应用场景进行实时智能监控预警,实现高空“望全局”,低点“抓细节”“人防补位”,继续提升相关部门工作效率,降低管理成本。(文/唐堂 图片由成都铁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