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江草堂的雕刻
宅第民居类131处 近现代代表性建筑类64处
寺观坛庙、祠堂类57处 名人故、旧居类35处
工业建筑及附属物类28处 构筑物类24处
商铺作坊类22处
雨果说过,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
这些用建筑艺术的逻辑被重塑或重组的“石头”们,它们“活”在城市里,逐渐就成为了城市记忆的见证者,连接着城市的当下与过去。
这就是历史建筑。
从概念上来说,历史建筑是经政府确定并公布的具有一定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构筑物。它未必是文物,所以范围更广,利用的空间也更大。但它被挂牌保护,所以必当有其价值、内涵与时代意义。
成都有多少处挂牌历史建筑?
361处,20批,这是截至目前的数据。
数据还在增多。据成都市住建局更新处透露,成都市第21批历史建筑当前正在评审之中。近期,又将有新的名录诞生。
它不一定很古老,但有特殊意义
翻开长长的成都市历史建筑保护名录,会发现里面有许多成都人耳熟能详的老建筑。
比如在早先几批的历史建筑名录中,首批就有锦江区的邱家祠堂;青羊区的鹤鸣茶社;金牛区的薛公馆,以及位于金牛宾馆之内的张大千故居等。
除了声名远播的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名录中也不乏伫立在自家门前耳熟能详的老建筑。比如公布的第二十批中,有新都区的新都钟楼,有双流区的熏风塔,有都江堰市的西街明城墙……这一批中还有金牛区“大隐隐于市”的带江草堂。那里又叫“邹鲢鱼”,是位于成都市外西三洞桥畔的一家百年美食,直到现在依旧生意火爆。但许多人不知道的是,带江草堂1936年就已开业,郭沫若曾为其留下诗作。
自2013年起,成都先后公布了20批次历史保护建筑名录,累计已有361处建筑入围。
许多成都人走在自己熟悉的街道上,看着伴随自己成长的建筑、街景,经常会恍然发现:咦!原来这里也挂起了历史建筑的牌子!
究竟什么样的建筑能成为历史建筑呢?
《成都市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条例》对于历史建筑的认定,有着明确的条件和范围。
例如,与重大历史事件、著名人物或者重要组织机构有关的建筑;反映优秀历史文化,体现城乡传统风貌、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具有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研究价值的建筑;著名建筑设计师的代表作;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等;以及其他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纪念意义或者教育意义的建筑。
以上的各类建筑,要符合建成时间五十年以上,那么经严格的评审认定后,就可纳入名录。
此外,若建成三十年以上不足五十年,但具有特殊历史、科学、艺术价值或者具有特殊纪念意义、教育意义的建(构)筑物,也可以认定为历史建筑。
也就是说,前置条件就是“年份”。对于大多历史建筑而言,首先,得“活”过50岁。
它不是展柜上的宝珠,它就在你我身边
成都的历史建筑都有哪些类型?
其实根据成都市城市更新事务中心的统计,从目前名录中的361处建筑来看,数量最庞大的类型,是“宅第民居”,目前有131处之多。
而后依次是“近现代代表性建筑”,共64处;“寺观坛庙、祠堂”类,共57处;“名人故、旧居”类,35处;“工业建筑及附属物”,28处;“构筑物”,共24处;还有“商铺作坊”类,共22处。
从特色上来看,“一方面,成都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建筑类型多,分布广;另一方面,成都人热爱生活,所以历史建筑中能够窥见成都不同时代的文化生活的缩影”,作为成都市历史建筑专家咨询委员会的成员之一,成都图书馆馆长肖平从2013年就开始参与第一批历史建筑的评审,每批次的评审都没有缺席过。
“第一批的鹤鸣茶社、第五批的观音阁老茶楼、第九批的原成都机车车辆厂灯光球场,还有最新一批的带江草堂等……”肖平举例说,能够反映成都人多元生活的历史建筑数不胜数,有呈现娱乐的影院、茶楼,有反映吃文化的老字号食府,有体现运动生活的运动场所……
比如灯光球场,其位于成华二仙桥街道市民活动中心内,修建于1979年。虽尚不足“50岁”,但灯光球场却作为工业遗址被纳入了名录。
成都机车车辆厂是新中国第一座自行设计建造的机车车辆工厂,而灯光球场,就是成都机车车辆厂职工活动场所。在那个娱乐资源匮乏的时代,灯光球场曾承载了一代老成都人的记忆。不光球赛,歌咏比赛、周末舞会也总是在那里举办,一有活动,“万人空巷”。
“所以,并不仅仅雕梁画栋才有价值”,在肖平看来,其实成都的历史建筑资源仍旧庞大,只要撒网搜集,悉心挖掘,总能挖掘出有价值、有惊喜的历史建筑。
而这些建筑的魅力就在于,它们宝贵,但并不猎奇。它们不是展柜上的宝珠,不是行走千里才能瞻仰的奇迹。它们就在人们身边,在家门口,在转角处。而这就是文脉,默默延续,从容流淌,从未退出过人们当下的生活与视野。
深度对话
成都市历史建筑专家咨询委员会专家、成都图书馆馆长 肖平:
文脉的流淌感,在于“活在当下”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成都还有多少老建筑可以被挖掘?
肖平:随着成都对历史建筑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大,大家会发现越是几个新的批次的名录,公布的新的历史建筑的类型就越多。比如最近的批次中出现了与水利灌溉相关的构筑物,再比如有桥梁、堤坝、粮仓等等。再往前,还出现过当铺、面铺、铁匠铺等等。它们代表着成都各时期不同类型的人文生活、社会活动,它们串联起不同的时代,各具文化价值和历史价值。
成都这些历史建筑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并且历史是流动的,许多具有历史价值的建筑还在不断诞生。需要我们去做的,是如何进一步挖掘、发现、保护,不让这些宝贵的历史建筑被忽略。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应当如何进一步挖掘,才能发现更多具有价值的历史建筑?
肖平:目前成都采用撒网式的历史建筑资源普查,各区(市)县会搜集各地资源并上报。与此同时,有关部门也在通过征集市民线索的方式扩大资源搜集力度,希望能依靠广大市民的力量,将身边的建筑“宝藏”发掘出来。
我的建议是,普查的同时,要进一步发动广大市民群众,广泛征集资源线索。同时,还可扩大与摄影、收藏等民间机构组织合作,拓宽渠道。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呼吁全社会要增强文脉保护、文脉传承的观念,增强文化自信,这样一来,不论发掘还是保护,才能汇聚更强大的力量!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那么这些建筑的利用呢?
肖平:当然最好的保护就是利用。其实让文脉从容流淌,重要的是让历史活在当下。
试想一下,生活之中,我们走过街角,随处就能遇到从不同时代走来的建筑,能接收到各个时代的信息和符号,并且它们又跟我们的生活并不脱节,完全相融。这就是文脉的从容流淌。
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就该如此。我曾在上海看到一处民国时期的历史建筑,一半用来做茶文化的博物馆,一半用来做电视台的名人会客厅,它的利用就很能给人启示。其实成都历史建筑的活化利用也一直在创新。位于太古里的广东会馆,不仅保护得很好,还赋予了太古里的业态以新的生命力。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我们当代的建筑,会“活”成历史建筑吗?
肖平:比如我们现在所在的这座图书馆(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未来就极有可能会成为历史建筑。它是今年4月开馆的,人气很高,不仅有着较高的建筑艺术、美学价值、人文价值,更重要的,它反映了当下阶段,城市对公共服务、优质服务的供给,正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时代信息。
在我们的城市中,许多当代建筑都蕴含着这样的时代信息。各个时代的建筑串联起来,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时代发展的信息链条,构成了城市的记忆。我们会越来越需要这样的城市记忆。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王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