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
“博物馆已进入布展冲刺阶段,将于近期正式开馆。”昨日,成都理工大学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博物馆)筹建组常务副组长、教授欧阳辉接受采访时表示,博物馆将向市民完全开放,成为成都一处充满趣味性、探索性、实践性与观赏性的公共文化空间。
记者了解到,博物馆位于成都理工大学校园旁边,是在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来。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始建于1960年,是一所以地学标本为主的自然博物馆。这次改扩建不但扩大了建筑规模、补充了现代生物类展品,而且完成了由高校博物馆向公共博物馆的转变。这也是四川省第一所城市与高校共建的博物馆。
“高校博物馆起初都是围绕教学科研建设的,教学之余兼顾一些公共服务,因此大学博物馆的学科专业性比较强。”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馆长黄明介绍,市校共建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则能发挥成都理工大学在学术研究和藏品收藏上的长处,又融合了成都文化旅游的优势,“从而让藏品资源发挥更大的社会价值。”
“此前,省内一直缺乏多学科、综合性自然博物馆,成都自然博物馆建成后,将填补这一空白。”黄明介绍,博物馆以科普教育为主要目的,集标本典藏、科学研究、展览展示、文化休闲等多项功能于一体,从而成为省内首家多学科、综合性自然博物馆。
据介绍,该博物馆的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本土元素,主馆建筑由六个山峰岩石造型的单体组成,以此致敬蜀山;六个单体之间通过人行栈道和天桥长廊连接,彰显蜀道意境;在室外环境中穿插的弯曲水流与倒影水池,则尽显蜀水文化。
该博物馆分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总建筑面积50520平方米,其中展区面积共17005平方米,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揭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6个常设展厅和2个临时展厅,以及学术报告厅、4D影院、等配套展教设施。
博物馆藏品丰富,目前拥有矿物、岩石、矿产、宝玉石、古生物,以及现生动植物等标本6万余件。其中世界级、国宝级的精品、珍品较多,如馆藏30多具珍贵的恐龙骨架标本,在数量和种类上均居中国各大学自然博物馆之首。
记者在探访时看到,位于二楼的“龙行川渝”展厅陈列着被誉为镇馆之宝的“合川马门溪龙”化石,该恐龙骨架发现于1957年,复原全长24米,真化石含量达80%以上,是迄今为止亚洲和中国完整恐龙化石中的最大者。第二件镇馆之宝“大竹重庆鱼”,是一件距今1.5亿年前的鱼化石,全长34厘米,宽15厘米,头、胸、尾、鳍、鳞等均完美保存。第三件镇馆之宝“隆昌铁陨石”,重约158.5公斤,是我国既有文字记载又有实物保存极其稀罕的“天外来客”,是四川已知最大、保存时间最长的铁陨石。(记者 白洋 实习记者 黄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