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智联招聘发布了《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报告》。《报告》显示,本季度招聘需求和求职人数成都均排名靠前。
三季度东部和东北就业景气指数较高,西部则较低
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和东北地区CIER指数相对较高,分别为0.50和0.46;其次,为中部地区,CIER指数为0.34;而西部相对较低,为0.31。从同比变动来看,东北城市招聘需求下降最多,降幅为28%,东部和中部城市招聘需求分别下降了11%和14%,西部城市降幅仅为4%,而供给方面,各个区域的求职人数均同比大幅上涨,东部地区增幅最多。从环比变动来看,除了中部地区招聘需求下降了6%之外,东部、西部和东北地区需求规模均保持平稳,而供给方面,各地区的供给均有明显下降,中部、西部地区降幅较大。
图12不同行政区域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
分城市来看,本季度招聘需求最多城市分别为北京、上海、深圳、成都、广州;而求职人数最多城市分别为北京、广州、成都、深圳、郑州。由此可见,尽管一线城市的就业景气指数相对较低,但其招聘供求总量仍然较大,由于供给明显多于需求,因此使得就业竞争激烈。值得注意的是,受上季度疫情影响,上海市求职供给人数占比下降,此外,随着新一线城市的快速发展,诸如郑州、杭州、郑州、西安等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也在增加,这些城市的毕业生求职供给人数占比相对较多。
三季度毕业生景气指数同环比均显示下降
图1 全国和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对比
图1为2018年以来,全国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景气指数的对比情况。结果显示,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57,自二季度最低点0.53之后首次出现反弹。但与全国市场景气指数(1.63)相比,差距继续拉大,表明结构性矛盾在不断增加。
表12022年三季度供需端及CIER指数变动情况
表1是2022年三季度供需端及CIER指数变动情况。从环比变动来看,本季度全国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人数均回落,但供给侧降幅更大,使得景气指数上升0.28;而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上升0.9%,求职申请人数下降6.7%,使得CIER指数上升了0.04;从同比变动来看,本季度全国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均有所上升,但供给侧涨幅较高,使得CIER指数下降0.51;而高校毕业生招聘需求人数下降12.2%,求职申请人数上升91.3%,使得CIER指数下降了0.67。
据了解,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最好的行业为中介服务业,为4.73,尽管景气指数相对较高,但由于招聘需求出现明显下滑,CIER指数同环比均出现下降。此外,通信/电信运营/增值服务、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咨询、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等行业的就业景气也相对较好,均出现环比回升。本季度交通/运输业的就业景气也相对较高,主要由于其招聘需求同环比均出现明显上升,这意味着随着交通运输行业的逐渐复苏和扩张,吸纳就业和创造岗位能力提升,对相关产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需求扩大的作用。
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指数最低的行业为礼品/玩具/工艺美术/收藏品/奢侈品,CIER指数为0.10。此外,航空/航天研究与制造、租赁服务、旅游/度假、广告/会展/公关等行业的CIER指数也相对较低。其中,租赁服务以及广告会展行业的景气指数同环比均下降,主要受疫情冲击和行业转型等影响,参展商积极性下降、组展商筹展时间不确定性增强等因素带来的压力,使得这些行业的就业景气相对较差,意味着相关专业高校毕业生就业竞争也较为激烈。
表2高校毕业生就业景气较好和较差的行业
2022年三季度高校毕业生CIER指数为0.57,自二季度最低点0.53之后出现反弹。与全国市场景气指数(1.63)相比,二者差距不断拉大,结构性矛盾有所加剧。本季度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有如下特点:
分行业和职业来看,本季中介服务业CIER指数同环比均出现下降,通信/电信运营、互联网/电子商务、专业服务/咨询等行业环比回升,交通运输业出现回暖。
分区域来看,本季度东部和东北就业景气指数较高,西部则较低。
分经济圈来看,本季度长三角CIER景气指数较高,而京津冀相对较低。
分城市来看,一线城市招聘需求和求职供给的体量仍相对较大。受上季度疫情影响,上海市求职供给人数占比有所下降,部分新一线城市对毕业生的吸引力在增加。
分企业来看,微型企业求职人数同比增幅高于大型企业,显示毕业生对于小微企业关注度增加,尽管如此,国有企业就业竞争仍然激烈。
报告认为,下半年在政策引导干预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趋稳,但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三季度就业景气指数见底回升,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特别是伴随新一届毕业生进入求职市场,就业市场压力依然不减。为此,保持就业促进政策的稳定性,持续推进“毕业季拓岗促就业”行动计划仍显得十分重要。
报告还建议,一方面,要推动高校与企业对接,及时汇聚优质企业资源和招聘岗位,向毕业生进行精准推送,提高工作搜寻和匹配效率;另一方面,要继续做好就业市场监测,除了关注青年失业率等指标变化外,还应从毕业生供给侧和需求侧总量、结构、质量等方面关注就业市场的变化。此外,要鼓励大学生根据就业市场供求形势,特别是用人单位的招聘需求,及时转变就业观念,合理调整就业预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