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青白江区,重汽成商公司停车库等待交付的新能源产品
■ 奋战四季度、冲刺一百天,近期成都各产业领域企业纷纷拼经济、抢订单、拓市场,推动产业建圈强链。
■ 成都汽车产业发展现状如何?“答案”藏在这些忙碌的场景中——
■ 在青白江区,中国重汽集团成都王牌商用车有限公司(简称“重汽成商”)总装线上,目前每5分钟可下线一台重卡,三分半钟下线一台轻卡;
■ 在郫都区,成都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蜀都客车)车间内也一派忙碌景象,企业订单量是去年的10倍左右;
■ 在新津区,成都格力钛新能源有限公司厂区内,正在生产不同应用场景的电动车。
■ 来自成都市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5.3%。而在消费领域,前三季度成都新能源汽车增长67.8%。在成都新能源汽车领域,生产及消费指标涨势明显,产业发展动能正在释放。
55.3% 产业指标一路上扬 企业生产忙、订单多、销路广
来自统计部门的数据,反映出成都汽车产业领域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企业前三季度企稳发展态势。事实上,这张“成绩单”并非一蹴而就,从今年年初开始,成都汽车产业就已经释放出一股拼劲。
将时间往前追溯,今年1-2月,成都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68.1%,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151.0%,这两项数据均高于同期成都其他产业指标。而在利润方面,同期成都汽车制造业增长1.1倍。这意味着,今年年初成都汽车产业就迎来“开门红”。整体看,今年前三季度成都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55.3%,成都汽车产业多项指标一路上扬。
产业向好发展的这股拼劲一直延续到现在,市场主体成为拼经济的主力。11月5日下午,位于成都青白江区的重汽成商总装现场,一批重型商用车出口订单正式排产上线,这批出口订单共计237台,预计将在4个工作日内全部装配完成下线。
短时间内如何按期实现订单交付?在一个占地700余亩的新厂区内,重汽成商打造了西南地区商用车领域规模最大的总装线,由于在建设之初采取柔性产线布局,既可以生产燃油车,也能生产新能源汽车,在生产过程中,企业还能针对客户的特殊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
据该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10月中国重汽集团当月出口重卡突破10000辆,本年度累计出口7.6万辆,同比增长54%,占我国行业出口的50%以上,在中国重汽集团的出口业务中,重汽成商公司做出了较大贡献。
除了在国际市场有所突破外,在新能源领域,重汽成商正在完善产品布局,已形成了重、轻卡载货、工程和专用车产品,今年累计接收订单800余台,三季度交付新能源产品120余台,产品市场覆盖了全国十余个省市自治区,西南地区占比较大。该公司相关负责人透露,将进一步加大新能源产品的研发投入,氢能源燃料电池等更多能源类型的产品预计在今年内启动生产。
67.8% 消费需求释放 本地配套提升产业发展韧性
对车企而言,企业产能释放除了研发和生产实力提升外,市场需求成为刺激车企扩产能的一大因素。统计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成都升级类消费较为活跃,新能源汽车增长67.8%。
一些利好政策刺激成都新能源汽车消费市场蓬勃发展。从国家层面看,对购置日期在2023年1月1日至2023年12月31日期间内的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在地方层面,近期成都发放汽车消费奖励券,资金总规模4000万元。具体的操作路径是,消费者在2022年第四季度购车并上牌,在上传了购车凭证之后进行信息审核,符合条件的消费者将得到汽车奖励券。
通过消费政策扩大产品销量的同时,成都正在借助建圈强链打造更优的汽车产业生态,在此背景下,本地汽车产业发展才更具韧劲和后劲。“本地配套”成为成都车企推动建圈强链的常见“打法”,尤其在疫情期间,本地不少车企通过就近配套,构建了更具韧性的上下游产业链。
锂电池是新能源汽车制造的核心零部件,处于产业链的上游环节,而成都已经吸引宁德时代、蜂巢能源、璞泰来、亿纬锂能、中创新航等企业加入成都新能源汽车产业“朋友圈”,为本地企业提供储能支撑。
新能源汽车运行过程中,如何让锂电池发挥更好的使用效能?在成都,一批本地企业已在新能源汽车“三电”领域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模式创新——
从其他电池厂商采购电芯产品,然后通过一定的技术形式将电芯组装成电池组,最终形成适用于多种应用场景的锂电池产品,这是位于成都东部新区的四川凯迈新能源有限公司的业务模式,在该企业负责人看来,随着多家锂电池头部企业落地成都,可为公司电池产品采购带来便利。
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成都已经明确了一个发展目标。《成都市“十四五”绿色转型发展规划》指出,力争到2025年城市公交车、巡游出租车、城市物流配送车、中小型环卫车全面实现新能源化。这意味着,本地车企将迎来更大的市场“蛋糕”,而“群雄竞争”下,也会刺激企业在关键技术、零部件、储能等环节实现技术突破和模式创新。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叶燕 宋嘉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