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教育、科技、人才应互动互促,正向赋能。”作为成都高新区的一家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单位,成都赜灵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赜灵生物”)创始人陈俐娟非常有感触。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安排、一体部署,共同服务于创新型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战略考量。我们也在政府支持引导下走出了一条教育、科技、人才协同发展之路。”陈俐娟说。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赜灵生物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九条激励政策》孵化的首批企业,创始人陈俐娟是华西医院一级教授、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四川大学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2019年我组建了一支含21名博士的优质团队,在成都高新区天府生命科技园二期落户开办企业,3年时间布局7条创新药研发管线,累计申请发明专利27件,专利覆盖中国、美国、欧洲、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目前已取得临床批件5件,其中核心产品‘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已在全国多个中心全面启动Ⅱ期临床研究。”
过去,高校科研人员的主要任务是在前端进行科技成果研发,成果转化环节交由相关企业推进。“科技成果交接后会出现科研人才的衔接断层,导致生产企业‘接不住’科研成果,从而影响了成果的转化落地。”陈俐娟说,2019年成都高新区与四川大学共建“成都前沿医学中心”,赜灵生物作为校地企合作成果,开启了由学校、企业、政府三方“共建、共管、共享、共服务”的创新合作模式。
“由此科学家可参与成果转化全过程,打通了科技成果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陈俐娟说,科学家参与创办企业,还有另外一个优势,他们了解临床需求,懂得如何用科学的方法解决临床未被满足的需求。“最终在政府大力的支持下,赜灵生物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生态培养体系,即以人才引领驱动企业科技高速发展,推进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落地,最终反哺领域内的人才教育,在各方孵化努力下,让成果变种子,将概念变现实。”
创新研发投入占总投入的9成
成立3年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
今年8月29日,赜灵生物获批开展“注射用甲磺酸普依司他”治疗复发或难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R/R DLBCL)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开放性、多中心Ⅱ期临床研究。
8天后,赜灵生物又一款Ⅰ类新药——ZL-82片获国家药监局批准开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
短时间内拿到2个Ⅰ类创新药临床试验许可证,足以证明科技创新带来的强劲驱动力。陈俐娟介,赜灵生物每年对创新药研发的资金投入近90%,用于各类创新药项目的研发推进,保持对科研创新的极致追求。
今年11月8日,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公布了2022年度四川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名单,成都赜灵生物榜上有名。11月29日,全国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了《关于对四川省认定机构2022年认定的第二批高新技术企业进行备案公示的通知》,成都赜灵生物成立仅3年便跻身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行列。2022年12月23日,成都赜灵生物光荣登上2022《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赜灵生物能获得如今的成果,首先得益于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优渥氛围,其次成都高新区构建起成果转化创新策源平台,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全链条全周期的产业服务体系。”陈俐娟说。
打造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
持续提升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能级
“科学家走出象牙塔去一线创办企业,无疑会面临巨大的挑战。成都高新区积极为园区企业搭建合作平台,促进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提供产业资源和政策补贴,创新型企业还可以‘拎包入驻’,对初创企业提供房租补贴等等,正是由于这样鼎力的支持和用心的服务,才促使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节节高升。”陈俐娟说。
近年来,成都高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迅速,呈现蓬勃之势,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基础。11月23日,天府锦城实验室(前沿医学中心)在成都高新区正式揭牌运行,这标志着生命健康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研究迈出了坚实一步。据悉,实验室累计聚集了魏于全院士、张兴栋院士、王广基院士、杨正林院士等领衔的超2000人高水平创新研究团队,并且为进一步吸纳高层次人才,还将面向全球招聘近30名资深科学家,努力打造生命健康创新策源地。
作为中国中西部高端产业集中的创新发展高地和人才资源集聚高地,成都高新区是教育、科技、人才高度协同发展的区域,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教育、科技、人才统筹推进的优质企业,包括成都先导、海创药业、阿斯利康等医药企业3000余家,累计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全国新药安全性评价中心、国家精准医学产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6个。
在2022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综合竞争力排行榜中,成都高新区位列第三,稳居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竞争力排行榜第一梯队。成都高新区始终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瞄准生物医药产业未来发展赛道,加快建设世界领先科技园区。(文/王玥 图片由赜灵生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