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记者 张红霞
11月15日下午,成德眉资四市政协联席会议暨“协同构建文旅数字化新矩阵,促进成德眉资文旅一体化发展”联合协商会,把成德眉资产业同城化的焦点聚焦于两个关键词“数字化”和“一体化”,从查明“家底”到诊断“缺陷”,再到开出“药方”,寻找数字文旅区域合作的有效路径。
开会之前,北京当红齐天集团有关负责人陈肃给成德眉资四市政协主席、委员们做了一场报告,讲述元宇宙正在带来的“下一代互联网”的深刻变化。
成德眉资四市文旅“家底”如何?
今年,成都市30多名政协委员和专家学者在成德眉资多次调研、实地踏访,经过三个月的摸排、统计,摸清了两个“家底”,一个是文旅资源“家底”,一个是文旅数字“家底”。
先看资源“家底”。成德眉资四市拥有 3 项世界遗产、2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7 处,国家定级博物馆 26 家。仅成都市注册登记的博物馆189家,其中非国有博物馆118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成为四川乃至全国最热门的博物馆“打卡地”。四地石窟寺分布集中且历史、艺术价值高,成都、资阳石窟寺都超过200处,眉山超过100处,密度和质量全国罕见。
再看数字“家底”。在硬件方面,成都走到前头,其他三市略有基础——已建成5G基站3万余个,初步形成了基础通用计算+超级计算+智能计算的多层算力体系。在软件方面,三市已有平台——成都文化文物应用展示平台是国内首个集文化、文物为一体的综合信息管理与展示平台,于9年前投运。德阳市已建成三星堆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眉山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平台于今年8月通过验收,包含15类历史文化遗产数据。成德眉资重点博物馆数字化已广泛用于文博资源的保存、保护及共享。
“数字化”“一体化”均处于萌芽薄弱阶段
有人用“厚实”来形容四市文旅资源,用“刚起步,很薄弱”来形容成德眉资的“数字化”和“一体化”。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所所长、研究员尹宏表示,四市文旅数字化处于萌芽阶段,统筹谋划不足、区域合作层次不高、协同发展根基不稳,协同发展机制有待完善。四市主推数字文旅项目“各自为阵”,真正落实到企业间的务实合作较少、落地项目不多,数字基础设施薄弱、产品供给不足、服务深度不够,资金、技术、人才保障不足是协同面临的突出问题。
大家同时认为,目前四市“一体化”成效尚不突出,都市圈整体发展能级尚显不足,区域发展程度不均衡。总体来看,成都在全省数字化发展水平最高,德阳也有较大突破,而眉山则相对靠后。以眉山市内来看,东坡区和洪雅县数字化程度较高,旅游资源相对丰富,其他几个区县的发展程度较低。
开“药方”:关注“Z世代”,做系统设计
德阳市政协认为,数字文旅最应先关注1995-2009年出生的“Z世代”,他们一出生就与网络信息时代无缝对接,近60%的“Z世代”旅游过程中倾向于定制个性化文旅娱乐活动,“以圈会友”。 德阳建议,推动文旅供给侧改革,即坚持客户思维,线上线下相结合并收集消费者行为数据,提供满足或高于预期的文旅体验,打造智能化、定制化、多样化文旅产品。
成都市政协认为,成德眉资四市应进行数字文旅一体化发展的顶层设计,制定统一的文旅发展规划,在此基础上各地制定数字文旅专项规划。 借鉴上海“文旅通”平台建设经验,由政府打造智慧文旅服务平台,构建通智慧决策、文旅通智慧管理与文旅通智慧服务三大体系,一体化打造智慧文旅运营平台。整合“一网通办”“一网通看”和“一网统管”的数据资源,将成德眉资智慧文旅服务与监管平台连通,进一步实现资源互通,信息共享。
与会者认为,无论是四市“数字化”还是“一体化”,要做的事很多,其中包括培育数字化创意产业——充分发掘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打造数字展览馆,探索“云观展”“云旅游”“云演艺”等新型业态,让文化遗产、绘画、书法、音乐、影视等资源以数字藏品的形式释放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