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

2020-10-22 16:17:36来源:四川在线编辑:覃贻花

中共四川省委 四川省人民政府

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的指导意见》精神,抢抓西部大开发重大机遇,加快推动四川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落实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部署,紧紧围绕形成大保护、大开放、高质量发展新格局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强化举措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四川在西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上发挥带动作用,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和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上发挥引领作用,在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屏障上发挥示范作用,努力走在西部全面开发开放前列。

(二)主要目标。到2020年,全省生态环境、营商环境、开放环境、创新环境明显改善,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建设经济强省奠定坚实基础;到2022年,全省综合经济实力持续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全面改革开放、人民生活水平、现代治理能力、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形成产业结构优化、创新活力旺盛、区域布局协调、城乡发展融合、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发展新格局。

二、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

(三)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聚焦“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加大彝区等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脱贫攻坚力度,确保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在此基础上压茬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深入推进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和长江经济带生态修复,编制实施长江经济带战略环境评价四川省“三线一单”,建立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精准研判主要风险隐患,加强企业债务杠杆约束。

(四)大力推动区域协同发展。推动各区域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合作共赢,着力打造区域发展共同体。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高水平打造引领四川发展的“主干”。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和川南、川东北、攀西经济区,突出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生态功能,发展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板块。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五)高水平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5+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互联网+”等新业态发展,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以农业(林业)园区为载体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10+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培育壮大“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壮大现代服务业,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和供应链体系,提升健康养老等服务业,推动专业服务业发展。充分挖掘和展示大熊猫、川菜、川茶、彩灯、文物等特色资源,积极发展全域旅游,大力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培育一批天府旅游名县,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精品。

(六)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先行省,深化拓展全面创新改革,打造西部创新高地。加强科技基础能力建设,争取布局建设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推动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平台、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培育建设天府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双创”升级版。

(七)强化基础设施支撑。以构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着力提高基础设施通达度、通畅性和均等化水平。构建大能力、功能强的“四向八廊”战略性综合交通走廊,加快成自宜、成南达万、渝昆等高速铁路和西(宁)成(都)铁路等重要通道建设,协同推进黄桶至百色铁路建设和隆黄铁路扩能改造。做大做强国际航空枢纽,加快建设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打造中国民航业发展第四极。完善以高速公路为骨干的三级路网体系,重点提升长江黄金水道川境段航道通行能力。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省,科学有序推进水电资源开发,因地制宜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建设全国天然气(页岩气)生产基地。加快推进水利工程建设,实施向家坝灌区、亭子口灌区等重大工程,研究论证“引大济岷”等工程,完善“五横六纵”引水补水生态水网,构建节约高效的水安全保障体系。推动网络强省、数字四川建设,创建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

三、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

(八)深入实施全面开放合作战略。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等国家战略,推动内陆和沿海沿边沿江协同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和开发开放枢纽。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合作,向南对接东南亚南亚国际大市场,向东承接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先进生产力,向西推进对欧高端合作,向北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扩大区域协同开放,发挥川港、川澳合作会议机制作用,深化与台湾交流合作,推动川粤、川浙、川桂等省际常态化合作,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北部湾经济区对接合作。

(九)畅通国际开放大通道。加快构建南向至北部湾经济区、粤港澳大湾区的高速铁路和国际货运大通道,打通最近出海口,提升互联互通水平。积极拓展洲际10小时、亚洲5小时航程圈,争取更多国际航权安排,构建国际航空客货运战略大通道。推动中欧班列(成都)高质量发展,创新“蓉欧+”东盟国际铁海(铁)联运模式,强化连接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等地区的铁海联运大通道。积极开展“一带一路”国际多式联运试点示范。

(十)打造高水平开放平台。推动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在投资贸易领域依法依规开展先行先试,加快建设“四区一高地”。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以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总部基地为引领,打造新的增长极。加快成都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建设,规划建设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开发区,争取设立天府国际空港航空经济试验区,支持成都东进战略实施。结合区域一体化发展,谋划打造新平台新支撑。加快各类开发区转型升级,推动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扎实建设国际合作园区,支持跨区域共建产业园区,探索发展“飞地”园区。用好中国—欧洲中心等交流平台,办好西博会、科博会等重大展会,打造一流国际交往平台。

(十一)发展更高层次开放型经济。推动对外开放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逐步向规则制度型转变。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推动制造业等全方位对外开放,打造产业转移示范区。加快国家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建设,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等新业态新模式。推进农业国际合作,打造全球性农产品品牌。加快创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省,推进国际产能合作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开展第三方市场合作。

四、筑牢长江、黄河上游生态屏障

(十二)抓好生态保护修复和高质量发展。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共同抓好大保护,大力实施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维护生态安全格局。深入实施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退牧还草、防沙治沙、石漠化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大规模开展绿化全川行动,稳步推进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和湿地保护修复,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建设。

(十三)实施重点区域综合治理。突出抓好长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行动,持续推进沿江化工污染治理。推动建立黄河流域上游生态环境治理体系,推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沱江、岷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综合治理,开展污染治理攻坚。以成渝地区为重点加强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推进成都平原、川南、川东北城市群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开展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实施重点区域土壤整治和城市污染场地治理,有序推进治理与修复。

(十四)加快绿色低碳发展。积极倡导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培育壮大节能环保、清洁能源、清洁生产等产业,深入实施清洁能源替代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实施资源节约综合利用行动,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和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推动重点领域节能减排。全面推进河(湖)长制,推进绿色小水电改造。推进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开展城市生活垃圾分类,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加快城镇污水管网和污水处理厂建设。

五、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十五)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土地、电力、资本等要素市场化改革,深化资源性产品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有序放开竞争性环节电价,深化输配电价改革。实施丰水期居民生活电能替代等电价政策,建设水电消纳产业示范区。建立健全天然气弹性价格机制和上下游价格传导机制,完善页岩气开发利益共享机制。深入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探索构建统一的资源资产交易平台,健全自然资源资产收益分配制度。

(十六)推进科技体制改革。深化拓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混合所有制改革,完善科技成果所有权、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制度,探索建立知识价值、成果权属与利益分配机制。支持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加快科技人员薪酬制度改革,扩大高校和科研院所工资分配自主权。探索对引进高层次或紧缺人才采取灵活多样的分配形式。

(十七)营造良好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建设“数字政府”。落实全国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推行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全面推行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搭建并完善覆盖全省的信用信息系统。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政策措施,着力降低物流、用能等费用。大力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推动民营经济健康发展。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现代职业教育,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形成“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的人才生态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推进创制性立法,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

六、推动民生事业全面进步

(十八)大幅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普惠化、便捷化,增加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统筹抓好大中小幼等各级各类教育,大力发展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推进健康四川建设,不断提供更加优质的医疗卫生服务。完善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网络,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稳定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创业带动就业。强化多层次广覆盖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福利和残疾人服务体系,提升社会服务水平。积极发展老龄事业,推动医养结合,扩大养老服务有效供给。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有效改善居民居住条件。

(十九)提升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能力。加强地质灾害及地震、洪涝、干旱、森林草原火灾等自然灾害防治,着力防灾减灾科技攻关,积极推进城乡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完善事故灾害风险评估体系,强化灾害风险监测与重点隐患排查。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治理监测预警与搬迁避让,开展地震易发区危险房屋设施加固。加强自然灾害应急救援能力建设,建立完善安全风险评估与论证机制,健全“全灾种、大应急”防灾应急体系。

(二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坚决守住社会稳定、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三条底线”。扎实推进平安四川建设,完善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大力弘扬新时代“枫桥经验”,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七、强化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

(二十一)落实支持政策。各地、各部门要主动加强对接,找准中央关于西部大开发支持政策与本地区、本领域的结合点,认真研究贯彻落实的具体措施,加强政策宣传解释,提升政策落地便利化水平,切实把政策机遇转化为发展动力。

(二十二)加强组织保障。省实施西部大开发领导小组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省直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健全工作机制,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合力推进重点目标任务取得实效。各市(州)要结合实际、主动作为,认真抓好各项任务、政策落地落实。

(二十三)实行项目化推动。把工作任务项目化、具体化,明确责任分工,加强跟踪对接,促进落地落实。结合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实行分类考核。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加快开展项目研究和前期工作,确保每年储备一批、新开工一批和建成投运一批重点项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