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彭州宝山村七年看变:昔日荒芜侵蚀沟成绿意风景区

2017-03-14 08:18:1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王成栋

彭州市龙门山镇宝山村发展乡村旅游,家家户户开办农家乐,每天吸引成都及周边城镇众多游客前来避暑游玩。本报记者 衡昌辉 摄(资料图片)

引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治水土流失,昔日荒芜侵蚀沟成绿意风景区

经验谈

3月8日上午,从成都彭州市区出发,1个小时后,来自广安、广元等6个市州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小组成员抵达了龙门山镇宝山村。还未进村,一队队前来踏青的游客,已经堵满了村口的道路——宝山景区这块招牌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

但在村干部们看来,今年2月中旬水利部验收并已公示的“国家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更显珍贵。因为就在7年前,这里还饱受水土流失困扰,努力治理水土流失40年,却未能根治地表生态顽疾。

□本报记者 王成栋

A

治理40年

水土流失核心区未根治,水污染的新问题又接踵而至

清洁小流域治理模式,是指工程建设以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为基础,做好流域治理、生态修复、水系整治和人居环境改善,建立面源污染控制、人为水土流失防治等管理制度,加强相关监测评价等的综合治理模式。这也是目前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高级形态。

宝山村是今年四川唯一一个入围“国家生态文明清洁小流域”的项目区。

从先天条件看,宝山村的劣势明显:村庄位于龙门山脉深处一个叫龙漕沟的小流域内,受地质活动及人为因素影响,龙漕沟小流域水土流失区域广布,形成侵蚀沟。

上世纪70年代,在宝山村老书记贾正方的带领下,当地农户自发上山种树植草、打坝淤沟,希望能将地表土留住。“几乎年年冬春都往山上跑,挖石头、挖树坑。”村民贾正学回忆,当时的治理并没有太多技术性可言,树坑挖多大“凭感觉”;种什么树生态效益好、经济价值高,也没考虑过,“能种活就得行。”

直到2010年,龙漕沟小流域的水土流失核心区仍未彻底根治,特别是治理成果管护力度不足的问题凸显——村民们认为,即使经过治理,水土流失区的产出也不能与耕作多年的土地相媲美,更何况,这些治理区属村集体土地,“管得好不好跟我们没关系。”

老毛病尚未解决,新问题接踵而至:水土流失核心区尚有1.6平方公里未治理,而随着旅游开发,当地污水排放量剧增,龙漕沟的水开始变脏、变臭。

“这样下去,当地搞旅游的前景不太妙。”彭州市水务局水保科负责人说,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包括方方面面,固土只是基本要求,找到一条适合当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并巩固治理成果,才能真正解决问题,“不仅要结束恶化的趋势,还要消除再次恶化的隐患。”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