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志愿相识 在四川成长

2017-05-31 06:43:1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记者:吴浩

  社会组织的社工组织孩子们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 省群团中心供图

  社工带领孩子们做游戏,希望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精神状态。

  通过参加暑期夏令营,地震灾区儿童有了更好的学习和精神状态。 省群团中心供图

  ——四川公益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观察

  □本报记者 吴浩

  5月22日晚上,成都高新区美锦社区公益发展中心(以下简称“美锦公益”)理事长殷刘倩,又从广元赶回了成都。从去年底开始,他频繁往返两地,只因所负责运作的“校园防欺凌”公益项目正在两地的中小学试点。

  中国的公益社会组织,真正为公众熟知是在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期间,志愿者们的奉献精神,收获了社会各界的好评。那一年,被称作中国的“公益元年”。

  时光飞逝,转眼9年过去。今年5月12日,在雅安四川农业大学新校区,一场社会工作理论与实践研讨会在这里举行,不少国内公益大咖和社会组织负责人汇聚一堂,这是一场规模颇高的公益盛会。记者关注参会名单后发现,不少与会的公益社会组织都是当年汶川、芦山地震后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存在,对我省灾后重建、公益事业发展和社会治理创新等工作,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四川的社会组织,目前已成长为社会治理中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共青团四川省委社会联络部副部长张静如是说。

  他们诞生在四川

  这些公益组织负责人都有一段相似的人生轨迹:因地震变身志愿者,后来创办社会组织,现在所在机构成为我省公益领域的中坚力量。

  殷刘倩往返成都广元两地跑的这个公益项目,是我省首个专门针对校园欺凌行为研发开设的系统预防课程,也是我省探索遏制校园暴力事件的一次尝试。项目在两地试点,有城镇的学校也有农村的,所以虽然成了“跑男”,但他觉得值。

  如今,项目进行了半年多,最初的教材已经升级到2.0版本,很多理论成果也逐渐整理出来,“接下来就准备出书了。”殷刘倩非常看好项目前景,而带给他信心的还有来自各方的反馈。“在校园防欺凌这一领域,目前美锦公益在国内的社会组织里确实走在前列。”省群团中心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

  一个不到10个人的社会组织,2013年才注册登记,现在已把项目做到了全国同行前列,美锦公益的成长,有着鲜明的“四川轨迹”。

  山东人殷刘倩,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后,来到四川做了一年多助学支教志愿服务活动,后来去了广东一家网络公司搞销售。2011年回到四川时,惊喜地发现当年的不少朋友都还在这里,他毅然辞职,留下来当了一名社工。2013年,他在积累了足够经验后,成立了美锦公益。

  在四川的公益圈子里,和殷刘倩有着类似故事的人还有很多。“中国心志愿者团队”(以下简称“中国心”)队长之一的高思发、成都高新区益多公益服务中心理事长于涛、益众社区发展中心负责人倪凯志等,都有一段相似的人生轨迹:地震后变身志愿者,后来创办社会组织,现在所在机构成为我省公益领域的中坚力量。“他们因志愿相识,他们在四川成长。”

  也有人虽走了,但机构留下的例子。理县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湘川情”)前身为湘川情社会工作服务队,是湖南对口支援理县灾后重建工作队整合先期在理县开展社会服务工作的湖南志愿者组织组成。随着对口援建结束,湘川情的工作人员也逐渐撤离,但他们将机构里的本地人送到了长沙民政学校学习,现在湘川情负责人黎丹丹和王海莉就是在长沙学习后回来的,她们都是四川人,湘川情就这样悄然实现了机构的本土化。目前,湘川情在理县长期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和心理援助,2015年还被省民政厅评为“四川省先进社会组织”。

  他们服务着四川

  近9年来,“那山成长营”招募了2000余名志愿者,服务北川困境儿童3000余人次。

  许多公益人都叫高思发“高队”,因为他是“中国心”的创始人兼队长之一。在5月12日的论坛上,高队作了“灾后重建——本土组织的发展与思考”主题发言。

  近年来“中国心”在公益领域获得很多奖,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去年底的第三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上,他们的“那山成长营”项目摘得了金奖。获奖原因,就是该项目已实施了近9年,在很多志愿服务项目都偏向“短平快”的今天,这个时间跨度让人惊叹。“目前北川运行超过5年的志愿服务项目,这是唯一一个。”“那山成长营”营长王雪梅说。

  “中国心”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由一群网友自发组成的,2009年注册,由志愿者团队变为草根社会组织。而“那山成长营”项目前身为震后帐篷学校,2015年正式得名。成长营通过招募大学生志愿者,分成教练、后勤、家访等组别,开展为期两周的志愿服务,并针对不同年龄段困境儿童的需求设计活动,内容包括素质拓展、艺术课程、生存体验等,极大地丰富了北川困境儿童的暑期生活。

  近9年来,“那山成长营”招募了2000余名志愿者服务北川困境儿童3000余人次,覆盖北川36所学校、1000多个困境家庭,400多位爱心人士通过“那山成长营”,为北川困境儿童提供了资助。

  社会组织可以充当行政部门的小帮手,发挥查漏补缺的作用,“湘川情进入我们社区后,确实为我们的工作带来了很多便利。”理县杂谷脑镇老街社区书记陈如慧赞不绝口,“看到不少问题青少年,在社工帮助下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我们也很欣慰。”

  还有一些社会组织,虽不直接参与社会治理,但同样作用巨大。四川尚明公益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尚明公益”),负责人是著名的公益专家郭虹和高圭兹,尚明公益前身是“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而现在,他们通过搭建学习交流平台、举办培训、沙龙活动、印发公益刊物等,为我省社会组织提供公益理论知识和实操经验的分享。

  他们“走出”了四川

  “爱有戏”发起全国义仓学习网络,四川本土社会组织也开始由海绵阶段逐步走向项目产出阶段。

  “四川,特别是成都的公益圈子有一点特别好,就是社会组织相互之间的合作和互动很多,大家抱团发展、和谐共存,形成了很好的公益氛围。”说起四川的公益社会组织,南都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徐永光说,正因为这一点,不少四川本土社会组织已经渐渐成长起来,并走在了全国前列。

  对此,壹基金研究与公益支持部主任李健强感同身受。“四川是国内公益社会组织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很多外省的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都曾来四川取经。”“中国心”的“那山成长营”,就先后被云南、甘肃等地的志愿者团队学习借鉴。

  5月22日,全国义仓发展网络项目在成都正式启动。义仓文化源于隋唐,被称为中国公益文化之“根”,2011年,成都爱有戏社区文化发展中心(简称“爱有戏”)开始了以义仓为核心的社区互助体系探索,致力于推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可持续地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随着机构自身成长及项目影响力不断扩大,2013年,“爱有戏”发起了全国义仓学习网络,效果奇好,四川本土社会组织也开始由海绵阶段逐步走向项目产出阶段。截至2016年底,义仓学习网络机构(组织或个人)已超过260家。而现在,义仓发展网络项目已得到壹基金、南都公益基金会等国内著名基金会的支持,影响力正在进一步扩大。

  对于“爱有戏”的尝试和做法,徐永光大加称赞。他认为,“爱有戏”的成功经验,四川本土公益社会组织可以借鉴。公益社会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都会面临是做大做强还是专注于小而精美的选择。“目前公益圈里存在一种‘把项目做得小而精美就很好’的思路,而我对此持批评态度。”作为国内公益领域的重量级人物,徐永光对四川公益社会组织提出建议,现在是信息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公益项目也应该走规模化发展道路。“希望四川涌现越来越多社会责任感强的公益社会组织,让四川成为中西部乃至全国社会组织发展与社会创新的高地。”

  李健强则认为,目前四川的公益社会组织同质性较强,专业性及所能提供的服务大多相似,应多培育在细分领域有专业性和影响力的社会组织。“四川的公益社会组织可以强化基于实践的经验总结,更多扮演民间智库的作用。”李健强建议。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