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创新探索飞地扶贫模式

2017-11-14 15:46:3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侯冲

  炉霍县创新飞地扶贫模式,在海拔较低地势平缓的地方建蔬菜大棚发展产业,助贫困户脱贫。陈丽 摄

  炉霍县斯木镇吉绒村贫困户在蔬菜大棚里打工,增加了收入。 陈丽 摄

  调查

  11月10日,甘孜州炉霍县夜间气温已经降到了零摄氏度左右,斯木镇吉绒村的蔬菜大棚里却温暖如春,新鲜的番茄,嫩绿的黄瓜静静地挂在枝头。这些蔬菜大棚的存在,让吉绒村的贫困户有了脱贫致富的奔头,也让30公里外的泥巴乡次郎村贫困户有了奔头,几乎惠及整个炉霍县的贫困户。

  冬暖式蔬菜大棚,对于炉霍县是新鲜事物,更新鲜的是背后的飞地扶贫模式。这既解决了炉霍县很多贫困村集体经济发展、贫困户增收的难题,也为省内类似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提供了思路。

  □本报记者 侯冲

  1

  困境

  资源贫瘠、土地分散,脱贫面临难题

  炉霍县共有88个贫困村,其中大多位于高寒牧区,土地分散,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泥巴乡次郎村第一书记陈旺介绍,该村耕地较少,且大多数土地坡度都在30度以上,不适宜耕作。交通极为不便,从一个自然村到另一个自然村最短距离也在5公里以上。

  次郎村距离炉霍县城35公里,村民外出打工机会较少,只能在家种一些青稞,每亩一年收入两三百元。

  斯木镇吉绒村离次郎村30公里。2015年,吉绒村探索引领村里贫困户脱贫。通过县里帮助,吉绒村引进甘孜州盛煌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修建了10个蔬菜大棚,当年人均收入就增长了1600元,包括流转土地、入股分红以及在大棚打工收入。

  种大棚蔬菜,让炉霍县找到了新的脱贫门路。2016年,盛煌农业在炉霍县注册成立了鲜水源有限责任公司,又新建了40个蔬菜大棚。

  脱贫门路找到了,但对于自然环境恶劣,平缓一些的土地都稀缺的炉霍县,要扩大大棚规模,建在哪?这是一个现实难题。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