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霍创新探索飞地扶贫模式

2017-11-14 15:46:3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田珊侯冲

  延伸阅读

  他们也在打造飞地模式

  炉霍县遭遇的困境,在我省不少地方边远山村也存在。

  长宁县富兴镇大云村,青川县瓦砾乡乌龙村,南充市高坪区黄溪、万家等乡镇的一些边远山村……这些贫困村都类似:资源匮乏、位置偏远,导致脱贫致富“先天不足”;集体产业弱,增收渠道少,后天发展缺少动力。

  和炉霍县一样,我省各地对飞地扶贫模式也有探索,形成了一定经验。

  长宁县富兴镇大云村拥有楠竹、桫椤、桢楠等珍稀植物,生态旅游资源丰富。但因地处自然保护区,无法规模化修建养殖基地。通过飞地扶贫模式,该村42户贫困户入股到其他村的养殖专业合作社发展肉牛产业。在生态保护和产业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入股后的第一次分红,大云村贫困户就分到200元到500元不等的利润。

  雅安市雨城区合江镇张山村,由于地处雨城区、名山区与眉山市洪雅县、丹棱县4地交界处,被称为“飞地村”。通过飞地模式,合江镇塘坝村“腾”出1.1亩农业园区租给张山村,帮助其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

  飞地扶贫模式,离不开政府。政府不仅牵线搭桥,更要提供其他便捷服务。甘孜县为集体经济空心贫困村“打包”找娘家,计划投资3亿元,打造甘孜县贫困村飞地集体经济实体——格萨尔文化城暨“百村产业基地”。为节省办证时间,该县相关部门开辟绿色通道,组织专人全程指导,业务能手受理办照,做到当日受理,当日发照。

  不囿于一县一村,我省在更大范围内探索飞地扶贫的可能性。刚召开的全省脱贫攻坚电视电话会议要求,抓好成阿、甘眉、德阿、成甘等飞地园区建设,让更多大项目、好项目向园区聚集,推进贫困地区资源优势转化、增强发展后劲,吸纳更多贫困群众就业增收。

首页上一页123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