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四川志愿服务如何“变脸”

2017-12-14 07:18:2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邓强吴浩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白岩松采访四川获奖代表。 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供图

  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分论坛现场。 共青团四川省委供图

  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高峰论坛现场。 四川青年志愿者协会供图

  □本报记者 吴浩

  12月2日,第四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暨志愿服务交流会(简称“志交会”)在成都举行。“听说这次志交会取消了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以后项目大赛两年举行一次。”引发志愿者们热议的,是团中央对本届志交会赛事的调整——今后的志交会不再每年举行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而是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与公益创业赛等交替进行。

  为何要调整赛事安排?志愿服务发展有何新趋势?11日,团省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制度化、专业化、国际化是当前志愿服务的大势所趋,四川志愿服务也要顺应这趋势,积极“走出去”,努力提高服务水平。

  关键词

  制度化

  调整志交会赛事安排

  更充分地满足志愿服务需求

  调整赛事后,本届志交会举办了志愿服务示范项目创建活动和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我省的“那山成长营”“成都无障碍手册”2个志愿服务项目和4个志愿者组织获团中央表彰。

  “2018年将举办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开展交流活动,我们相约德阳。”12月1日,一场新闻通气会在成都市新华宾馆举行,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主任张朝晖介绍,志愿服务真正让广大群众熟识是在2008年,汶川地震抗震救灾和北京奥运会举办过程中,涌现出大量优秀志愿者,他们将志愿服务拓展到更广的范畴。

  “我国的志愿服务已取得初步的制度化建设成果,特别是大型赛会方面,志愿服务已相对完善,但还需要更多探索和落地行动。”张朝晖说,十九大报告提出“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去年《慈善法》实施,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施行,这都意味着我国志愿服务走到了新的时间节点。“赛事调整,正是对志愿服务制度化建设的探索,透出的志愿服务发展趋势,也将影响众多志愿者和志愿者组织。”团中央相关负责人说。

  本次志交会虽然取消了项目大赛,但同期举行的志愿服务高峰论坛和六大分论坛成为新亮点,来自全国各地的志愿者和专家齐聚一堂,为志愿服务的制度化建设出谋划策。

  “首先应思考志愿服务的目标地位,从消除贫困到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部部长代恒猛说,志愿服务与慈善有个最大区别,慈善是扶持弱者,而志愿服务是满足需求。志愿服务还要着力解决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逐渐形成固化、有序的整体发展状态。“这些关注点,为我们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提供了思考方向。”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胜利认为,发力点可以瞄准理顺管理体制,推进志愿者注册、培训、记录和奖励措施制度化等方面。

  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四川进行了各类有效探索。来自团省委的数据显示,目前我省已有注册青年志愿者255万余人,每年组织开展志愿活动1.3万余个,服务时长达2396.6万小时。“志愿四川”手机客户端的建立,也圆了青年随手志愿、随时志愿、随地志愿的爱心梦。

  关键词

  专业化

  专业型志愿项目增多

  用好在校大学生等“辅助型志愿者”

  “你听说过辅助型志愿者吗?”12月3日,志交会现场,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张晓红接受记者采访时问道。

  “法律、心理、医疗……如今专业型志愿服务团队越来越多。”张晓红说,这要求志愿者具备相关专业资质,比如律师证、行医资格证等,专业人才极大提高了志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但也带来了“专业领域的志愿行为只能由专业人士来做”的误区,这不利于提高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

  志交会上,西北大学的智障人士帮扶项目和南京大学的法律援助项目引起张晓红的高度关注。“这两个项目专业性强,但实施团队中有不少非职业人志愿者,他们是当地的在校大学生。”张晓红说,再专业的志愿项目也需要“辅助志愿者”,资料整理、信息采集等很多工作是在校大学生等非职业人可以参与的。“充分挖掘这部分人群的力量,让他们在专业志愿服务中加深对志愿服务的理解,提高相关领域的专业技能,形成志愿服务专业化发展的良性循环。”

  本次赛会上,全国第一个针对高校志愿服务的普遍性、系统性研究报告——《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报告》发布。报告创新性提出的“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指标体系”,包括基础实力、服务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三方面,细分了7个二级指标和18个三级指标,包括注册志愿者数量、志愿服务小时数、实际参与率、人均服务小时数、接受服务的人次、专项保险覆盖率、信息传播能力等指标。

  “这个指标体系让志愿服务看得见、摸得着。公众可以借此看到志愿服务的专业价值,并进一步了解,志愿服务并非简单的‘无偿帮助他人’。”高校志愿服务发展指标体系设计者、上海市志趣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张俊虎说,指标体系还可以指导高校志愿服务转向“活动开展与机制建设并重”“服务社会需要与服务学生成长成才需求并重”,使高校大学生有更多职业成长方面的收获。

  关键词

  国际化

  志愿服务项目“走出去”

  服务追赶国际先进水平

  11月20日起,在柬埔寨金边,一群来自四川的志愿者走进社区和学校,仔细查看饮用水水源卫生和垃圾处理站运行等情况。这是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简称“授渔”)在柬埔寨开展的WASH(供水及环境卫生促进)发展性志愿服务项目,帮助当地校园和社区拥有更安全的饮水和卫生环境。志愿服务“走出去”,这不是“授渔”的第一次,他们曾在尼泊尔开展人道主义救援——“灾难紧急饮水安全”项目。

  近年来,志愿服务国际化成为热词,这包含了“志愿服务项目走出去”和“志愿服务水平追赶国际先进”两层含义。在本次赛会的“志愿服务国际化”分论坛上,“开展海外志愿服务面临的实际困难”成为专家学者讨论的焦点话题之一。

  “确实会遇到意想不到的情况。”授渔副秘书长董明珠讲述了两次“走出去”遇到的困难,“第一次是走当地海关的流程错过了最佳急救时间,第二次涉及与柬埔寨本地机构的沟通合作问题,比如约好了时间,但对方不准时,使项目不能按时完成。在适应柬埔寨文化习俗方面也有困难”。

  “不管是华侨还是当地社会组织,不建议独立去‘开荒’做项目,因为国际支援服务成本非常高。”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翟雁指出,实现志愿服务国际化,一定要在当地有合适的资源,不宜操之过急。

  “我国的留学生资源没利用好,志愿服务国际化应重视留学生群体的作用。”广东北航国际技术转移中心主任汤俊说,国家留学委的公派留学生选拔条件,有一条是“热心参加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但高校选拔公派留学生时,对此并没有细化的指标,如果能把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要求纳入,将有助于推进志愿服务国际化。

  “据有关统计,2016年来华工作的外籍人才有90万。”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常务理事徐庆群说,经常遇到外来人才就生活融入等各类问题吐槽,这也是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努力方向。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副会长谢海山总结说,面对志愿服务国际化的大趋势,我国需进一步理顺服务体制和机制。

  【公益之声】

  志交会上精彩观点

  推进志愿服务,千万别就事论事,一定要放在发展的大背景、大框架、大视野、大格局中进行。

  ——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研究部部长 代恒猛

  卫生计生与志愿服务看上去是完全不同的领域,但两者存在同源互构的共生关系,还有高度契合的精神内涵,医疗卫生实践必须坚持公益性。

  ——国家卫生计生委直属机关党委办公室副主任 徐宏

  就业优先、社会优待已写入《志愿服务条例》,但还需要具体的奖励措施,这是对志愿服务价值的充分肯定,将有效鼓励志愿行为。

  ——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权益保护委员会副秘书长王胜利

  公益创业家应具有挑战现状的勇气,不断追求上进,还要有质疑能力、观察能力、网络工作能力、实验能力和联想能力。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 刘帆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