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项重点工程·全面创新改革】四川全面创新改革之路怎么走?4个动词看"一号工程"方向

2017-12-20 06:32:2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盈创动力科技金融服务模式”等四川探索,成为全国推广的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举措。图为盈创动力科技金融大厦。成都高新区供图

  □本报记者 梁现瑞 熊筱伟

  全面创新改革是省委确定的引领发展的“一号工程”。前不久召开的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将全面创新改革列为下一步要突出抓好的“四项重点工程”之一,摆在首位。

  今年是四川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第二年,距离“三年试验突破”的目标还剩最后一年。下一步,全面创新改革之路该怎么走?日前,记者专访了省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领导小组暨省军民融合发展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省委政研室、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以及企业负责人。

  完善

  查漏补缺

  对“9张清单”进行动态调整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9张清单”。据省全创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四川一直坚持用“清单制+责任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这“9张清单”于2016年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

  “9张清单”分别是综合改革、军民融合发展改革试点、技术攻关、成果转化、重大项目、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发区储备、金融对接、可复制可推广经验等。“9张清单”可以说是“一号工程”的施工设计图。一年多来,四川对照“9张清单”挂图作战,一项改革一项改革去推动、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去对接、一个平台一个平台去搭建、一个项目一个项目去落实,取得了不少阶段性的成果。

  作为引领四川发展的“一号工程”,全面创新改革将继续深入推进,在这个过程中,“9张清单”实行动态调整,每年进行查漏补缺。已经完成的,要及时清理,补充新鲜血液;不适合继续试点的,要及时终止。比如,在重大项目清单中,去年,相关部门梳理出290个重大项目,总投资4600多亿元。其中,军工与军民融合项目191个,总投资近1600亿元,一年多来,这些重大项目很多都已经开始实施,甚至竣工投产,必须退出,代以新的项目。

  又比如,截至2016年年底,中央和国家部委在川部署的148项重要改革试点、省级部署的75项改革试点,到今年初,就有20多个试点项目因为没有见到明显成效,退出了试点范围。这些试点要么是其他省市已经取得改革积淀、国家新规定出台后丧失试点价值;要么是在推进过程中发现原思路不适于继续深化,经授权部门同意,停止和退出了试点。

  目前,省全创办已经着手编制2018年版的全新“9张清单”。

  聚力

  整合资源

  打通三个结合通道

  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聚力打通军民融合、科技与经济结合、科技与金融结合的“三个通道”。

  四川省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楠认为,上述三个通道中都还存在“堵点”,或者不通畅,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尽快打通保畅,过程中要明确三个问题。

  一是往哪儿聚力?在重点的领域和方向上,聚合力量,率先突破。具体到科技创新来说,科技体制改革是重点主攻方向。过去高校是创新主体,现在企业是创新主体,过去创新资源都是投到高校政府口了,以后是市场主导、企业主导的创新。

  其次是如何聚力?创新资源要适当集中,通过省里重大科研专项,集中攻关,而不要撒胡椒面,处理好重点突破和系统推进的关系。

  最后,聚谁的力?整体上需要整合,整合力量,整合资源,这既是说政府部门内部、高校内部的力量整合,也是指跨部门、跨单位、跨创新主体。以科技体制改革为例,不是科技厅就能做的,需要发改委经信委人社厅等各个部门的配合。

  深化

  转变导向

  让科研机构从赛场转向市场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这是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要求。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旗下的四川中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康认为,“深化”的最大难点就是导向的转变,是指挥棒的改变。

  在此之前,我们的科技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技术创新为导向的,“重技术轻市场”的现象大范围存在,极端情况下甚至是为了创新而创新。

  下一步改变的重点在于真正坚持市场导向,技术要解决实际需求。实现这个转变是不容易的,在马康看来,首先是理念的转变,更要从体制机制层面去解决。在先前的模式下,科研机构更多是奔着赛场去的,看得个什么奖,获得国家财政资金的支持,而新模式下,科研机构必须奔着市场去。

  马康认为,除开公益性的、基础研究机构外,大部分科研机构不能靠国家供养,要“断奶”,倒逼他们走向市场。

  王楠则认为,科技体制改革下一步几乎全是难点,是深水区。其中特别值得一说的是深化基础研究。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泉,搞了几十年出成果是很正常的,需要沉下心来,长期搞一个东西。要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并确保从事基础研究的科技人员能够长期专心从事研究,不断提供资金和环境,改变现有的考评体系,同时考虑建立四川省自然科学基金,支持一些自由探索的基础项目。

  壮大

  夯实平台

  做大规模提升竞争力

  几天前,总投资近10亿元,我国首个生物治疗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也是国家“十二五”规划布局建设的重点项目之一,转化医学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四川) 项目正式开工奠基。同一时间,距离成都市以西几百公里外的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海子山,我国天文大科学装置——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项目进入集中建设期,项目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建设周期为5年。

  “四川建成和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数量占全国总数的五分之一。”省全创办相关负责人透露,这一数字全国领先。重大基础设施对于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创新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夯实创新平台、创新产业、创新人才三个支撑”“发展和壮大一批国家实验室在川布局或参与建设”,是省委十一届二次全会的部署。

  上述负责人表示,夯实创新平台,四川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下一步的重点是继续做大规模,更重要的是要提高竞争力。已经确定的是,2018年,四川将再新增两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如何壮大?在王楠看来,首先要加大对于创新研发的投入。目前,我省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投入相比全国的平均水平明显偏低。科研不是人多力量大就能搞成的,需要巨大投入,一方面政府资金要加大力度,同时要创新体制,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引导更多民间资金投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