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官做淡”是一种为民情怀

2018-04-10 07:32:40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本报评论员周明华

  最近,各大媒体纷纷推出长篇通讯,追记因公牺牲的武汉市委原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他生前常说:“要把官做淡,把事做精,把人做大”。这是一种为民情怀的展示,体现出一名优秀党员干部应有的价值观、事业观和人生观。从杨汉军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不为权力、地位、私情所累,拼搏进取、敬业奉献、一心为民的光辉形象,激励着广大党员干部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从根本上说,每一个干部岗位,都是为民谋益干事尽责的平台,而且职位越高,责任越大。越有这样的认知,就越会祛“官念”、正“民念”。对当官“淡化”,对事业有“痴情”。杨汉军是一位为党的事业燃尽生命之火的人民公仆,工作中率先垂范、一马当先。“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他登门拜访院士、半夜迎接客商、陪同大学毕业生办理落户。他用一腔热血、一身正气、一片丹心、一身坦荡,对党和人民事业无限忠诚、无限牵挂。

  我们身边像杨汉军这样一心为民的干部还有很多。杨善洲下乡,总是脚穿茅草鞋、头戴竹叶帽,一身泥巴一身土,百姓从不把他当外人,称他为“草鞋书记”。当同志们看到焦裕禄的一条被子上有42个补丁,一席褥子上有36个补丁时,都劝他换床新的。他却说:“应该看到,灾区的群众比我更需要!”可见,只要你心中装着百姓,不忘本色,百姓就不拿你当官僚,把你视作同路人,当然会永远记得和信服你,紧跟你干事创业。

  但也有一些人“官念”重、“民念”轻,只看见权力的光环,看不到无论在什么岗位上,实实在在做些为民谋福利的事情才最重要。有的衙门作风,让百姓“跑断腿”;有的“官升脾气长”,言语傲慢;有的回避责任,让百姓有理无处说;有的在对待群众诉求上,不上心、不关心、不动心、不尽心……这是心中不以民为念、看不到自己所居职位的为民尽责本色、未能意识到自己的百姓本色。若放任“官念”增厚,私心就会越来越重,最终会远“民”心、失“民”信、招“民”怨,及至损害党的形象、恶化干群关系、败坏社会风气。把人做好是把官做好的前提,要是因为做官把“人”做丢了,官也是肯定做不好的。其实,为官心中只要以民为上、以民为大、以民为先,便无“官念”的寄生位置,也无“官念”的困扰。

  “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清康熙年间河南内乡知县高以永撰写的这副楹联,虽浅显直白,却有着对为官之道、为政之德的独到见解。以古鉴今,其中的“官念”“民念”的观点,给人以启发。可以说,“把官做淡”是一种情怀。领导干部的根是老百姓,本是老百姓,长于老百姓,成于老百姓。不能当了官就忘本,要经常站在老百姓的角度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真换真,把人民举过头顶,把人民群众安危冷暖记挂于心。否则,必然会吞下“官念”膨胀的苦果。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党员干部特别是“关键少数”,要对标杨汉军,“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用心用情书写共产党人履职为民的时代答卷,以实干佳绩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唯如此,“官念”才会淡一些,“民念”才会浓一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