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散落民间的蜀道往事

2018-04-27 06:52:13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金牛道上的千佛崖石窟。 受访者供图

  五进五出秦岭、大巴山,穿越秦蜀古道,行程数万公里——

  一大摞方志、数本采访笔记、上万张照片……4月23日,在广元利州区的一处小区内,纪实文学创作者熊芙蓉向记者展示了她蜀道之行的成果。

  自2016年3月起,熊芙蓉从广元出发,沿着金牛道的遗迹,五进五出秦岭、大巴山,穿越秦蜀古道,行程数万公里,途经村庄无数。她表示,这一路走来,既将蜀道上的自然风光、筑路故事收纳于心,也遇见保护蜀道、研究蜀道的民间人士,目前她正在将这些故事化于文稿,向世人展现古人的智慧和今人的坚守。□本报记者文莎

  ●重走蜀道,验证典籍诗词

  “细流不择能成海,撮土虽微可助山”,由天梯云栈构成的古老蜀道,一直为文人墨客歌咏和神往,“我想把蜀道走一遍,亲自去验证典籍、诗词里关于蜀道的记载。”熊芙蓉说。

  在寻访至褒斜二水相会的五里坡时,熊芙蓉对古籍记载的“少翻山,路捷径”,一目了然。“五里坡两边是海拔3千多米的高山,而从褒斜二水爬上五里坡,仅有五里路程,是秦岭山脊中最平缓地段。古人让褒斜道从此通过,足见古人的勘查智慧。”

  站在古阳平关,熊芙蓉感悟道:诸葛亮为什么将北伐行辕设在勉县而不设在古汉台,也不设在褒河口;为什么先不直接兵出秦岭,而要绕道祁山?死后为什么要葬在定军山下。“在冷兵器时代,军事统帅的战略思想必须依据山形地理谋划。”

  在寻访中,熊芙蓉发现古蜀道在不同朝代,有不同的称谓、路径。古道在很多地段都有改道,主道与辅道也因此发生改变。比如广元昭化至剑阁段,秦汉沿清江河,唐宋过泥溪浩,明清才上天雄关。“我之前只知道第一条,是在青川县志上看到,另外两条从当地人口中探听得知,再查阅文献,最终确认的。”

  ●7条古道,古人智慧至今受用

  秦蜀古道在汉中以北主要有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4条主干道,从长安翻越秦岭,在汉中平原稍作歇息,便汇聚成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翻越大巴山到达成都。

  在熊芙蓉看来,古蜀道最初其实是7条缝隙,古人顺天行事,沿7条缝隙踩出7条古道,7条古道之间又有多条分道,主道与分道共同构成一个网状的交通系统。途中有很多绝壁深潭,于是,古人便在绝壁上凿孔架栈,甚至用火烧水激的方法开凿人工隧道——石门隧道。

  如今,现代公路、铁路、飞机航线、水上交通的线路也基本遵循了7条古蜀道的走势。“道路是为了适应交通工具,所以,有些地段新路比老路长,因为现代公路爬坡的度数有限制,必须绕;有些地段新路比老路短,因为现代筑路手段可以穿隧道,架桥梁。”熊芙蓉说,7条古蜀道中,唯一整体没被现代文明破坏的就是傥骆道。因为傥骆道太过险峻,坡度太大,不适宜修筑现代公路,所以只能开通航线。从西安飞往汉中的航线,就是沿傥骆道走势开通。还有古路上的防滑带、减震带、拦马墙等设施,现代公路仍在沿用。

  ●蜀道卫士,多年如一日的守护

  在寻访中,熊芙蓉遇见不少扎根蜀道、服务蜀道、研究蜀道的人,在他们的“护卫”下,这些穿越千年的道路,才有迹可循,有史为据。

  苟迎春是广元人,在昭化古城说评书为生,喜欢读历史类书籍,对于蜀道也颇有研究。在他的评书表演中,经常会讲到“望夫桥”的故事。

  清道光六年(公元1826年),罗江尧氏丧夫守节不嫁,捐家产维修古驿道。后人为纪念尧氏建立了“望夫桥”,并立有石碑。“将一腔闺怨化作公益,尧氏乃蜀道奇女子也!”苟迎春说,作为一名评书艺人,他要把这样的民间故事说给更多的人听,让人们对蜀道有更多的遐想和憧憬。每天演出结束后,苟迎春还主动为游客免费当导游。

  在广元昭化区大朝乡,熊芙蓉还发现一支“蜀道卫士”的队伍。据介绍,2011年大朝乡成立蜀道管理办公室,当地的村民很多都是“蜀道卫士”。“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理杂草荆棘,修补塌方损坏的路段,如需更换青石板,则将情况上报,由乡上统一更换,每个月只有50元的补贴,运行至今。”这让熊芙蓉肃然起敬。“如果没有对古道的一分热爱,恐怕无法坚守下来。”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