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碑 裴文柳书 彰显武侯之功德

2018-05-18 07:50:25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唐碑拓片。

  被誉为“三绝碑”的唐碑。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供图

  “五一”小长假,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吸引了5.3万人次的观众。在进入大门东侧的碑亭中,刻于唐宪宗元和四年(公元809年)的《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不时吸引着游客驻足。很少有人知道,这通历经千年沧桑的石碑,是成都最负盛名的唐碑,也是武侯祠镇馆之宝。它由中唐时期著名宰相裴度撰文,柳公权之兄、著名书法家柳公绰书写,与诸葛亮盖世超群的文治武功,一起被誉为“三绝”。

  在诸葛亮去世500多年后,唐代名家为其立下的千字碑,成为诸葛亮高风亮节、名垂青史的直接见证。□本报记者吴晓铃

  1

  唐朝宰相千字长文赞武侯

  有碑亭覆盖的“三绝碑”,看上去风化并不严重,然而它的建造年代却在1000多年以前。据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馆长谢辉介绍,唐宪宗元和四年,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率其僚属到武侯祠拜谒诸葛亮。感念入川后所见蜀地百姓对诸葛亮功德的缅怀不忘,武元衡令人在武侯祠建石碑以兹纪念,《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即“三绝碑”由此诞生。

  当时的武元衡僚佐、节度掌书记裴度,奉命写下了这篇洋洋洒洒千余字的碑文。裴度在序文里表示,他早就对诸葛亮无比敬仰,拜谒武侯祠后更添崇敬,因此领命后奋笔撰文。整体碑文分序和正文两部分,序为散文,正文为铭文,采用骈体文,四言六十四句辞藻精丽,一气呵成。谢辉说,裴度开宗指出诸葛亮是兼有“事君之节”“开国之才”“立身之道”“治人之术”的全才,“大名盖天地”的哲人。然后叙议结合赞其在汉末群雄纷争、士人纷纷择主而动之际,诸葛亮却高卧隆中隐居求学,以待明主。一旦受刘备三顾之请,便以《隆中对》“一言而定其机势”,见解不同凡响。待他出山辅佐刘备后,“结吴抗魏,拥蜀称汉”,施行教化。经诸葛亮的苦心治理,蜀地政令划一,道德风行,一跃成为与曹魏和东吴鼎力的强国。最后,裴度称颂诸葛亮功德如高山流水,长存于天地之间,长存于蜀地百姓心中。

  有意思的是,裴度历仕四朝,成为唐代中后期的一位中兴名相。在文学上,他主张“不诡其词而词自丽,不异其理而理自新”。这篇纪念诸葛亮的碑文,正是其文学新风的写照。

  裴度碑文撰写完成后,由柳公绰亲自书丹上石。柳公绰的弟弟,是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谢辉说,柳公绰虽不及其弟有名,但两人的书法造诣旗鼓相当,各有所长。宋代大书法家米芾曾说“公绰乃不俗于兄”,对柳公绰的书法给予高度评价。从“三绝碑”上,可见柳公绰的楷书端肃浑厚、古朴自然、笔力雄健、遒劲端严。以端正的字体结构和凝重的笔意变化,恰当地表现出对诸葛亮崇敬仰慕的精神境界。

  2

  “三绝”吸引历代名流增题

  而在“三绝碑”的正面和碑阴的空隙处及碑两侧,还有十多处唐、宋、明、清的题刻题记,也是追慕前贤、咏怀畅抒之作。据武侯祠研究人员统计,“三绝碑”上的历代题跋,共有15个之多,它们共同丰富和延伸了“三绝碑”的文化内涵。

  在唐碑上可见明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四川巡按荣华的题跋:“人因文而显,文因字而显,然则武侯之功德,裴、柳之文字,其相与垂于不朽也。”故因诸葛亮的功绩、裴度的文章、柳公绰的书法,唐碑被称为“三绝碑”。

  不过,“三绝碑”的价值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高级研究员梅铮铮看来,华丽流畅的碑文,风骨端严的书法,仅仅是这唐代珍贵文物的现实表象,其历史文化价值的内核,都凝聚在诸葛亮高尚的人格魅力之上。纵观碑上或文或诗,所承载的千百年来人们对于一代贤相的无限敬意,又岂止“三绝”所能概括呢?

  其中,就有两处题记,折射出前来拜谒之人,皆希望以诸葛亮为楷模,成为一代名臣。

  梅铮铮说,随武元衡拜谒武侯祠的僚属中,有一人名叫杨嗣复。他的博学多才,备受武元衡赏识。20多年以后,杨嗣复以剑南西川节度使的身份入川,重游武侯祠时感慨良多,题下了《丁巳岁八月祭武侯祠堂因题临淮公旧碑》的诗作。诗中,无不流露出对诸葛亮才学和人品的敬仰。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