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水中大熊猫”

2018-05-29 06:35:18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过去30年

  长江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目前已知的人工保种的野生亲本仅21条

  野外难觅行踪

  这种长江特有珍稀鱼类,正渐渐从地球上消失……

  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

  深阅读

  5月17日,宜宾长江公园岸边,8万余尾不同规格的长江鲟等待回家。

  “一定要好好活着哦,希望就在你们身上了。”它们的“饲养员”周亮深吸一口气,按下按钮,挡板抬起,“唰——”长江鲟顺着滑道溜进长江。

  这是自1998年长江鲟被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来,我国首次大规模放流长江鲟。

  长江鲟也称达氏鲟。过去30年,长江鲟种群数量急剧下降,目前已知的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仅21条,野外难觅行踪。这种被称作“水中大熊猫”的长江特有珍稀鱼类,正渐渐从地球上消失。

  此次共放流长江鲟子一代亲本40尾、幼鱼5100尾、鱼苗约8万尾,均为人工保种野生长江鲟的“后代”。放流后,长江鲟能否重新在长江中繁衍生息,对长江保护工作同样是一道考验。

  □本报记者寇敏芳文/图

  危险的

  处境

  人工培育的野生个体仅存21条,野生群体基本绝迹

  “今晚大家都盯紧点。”5月17日,放流活动结束后,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副局长陈薇和同事上船巡查,平静的江面看不出一丝波澜。但她的心里却有一丝隐忧,担心大规模放流后有人趁机非法捕捞。

  过去30年,长江鲟种群规模急剧缩小,过度捕捞正是原因之一。

  穆天荣是宜宾市水产渔政局原局长,在长江鲟保护一线工作了30年。在他的记忆里,长江鲟因为经济价值高,经常成为偷捕的对象,“有的拿猎枪打,有的用电电鱼。”

  不仅仅是过度捕捞,上世纪80年代起,大型水利工程开始建设、河道挖沙采石增多、水污染加剧,人类活动不断挤占鱼类生长空间。“长江边的高楼大厦修起来了,桥也多、路也多,但是鱼越来越少了。”穆天荣忍不住感叹。

  说起长江鲟的生存状态,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曹文宣也满是遗憾。

  鲟鱼最早出现于白垩纪,曾和恐龙共同生活了几千万年。“长江鲟不只是一个生物,也是一种文化象征。”长江宜宾段是长江鲟主要的产卵场,曹文宣曾在宜宾市博物院发现,一处东汉石棺上的图案与长江鲟形似。画面左下角的小人一手握住长刀,一手抓鱼鳃,作杀鱼状,“那条鱼,尾鳍一长一短,是典型的鲟鱼特征。”

  一两千年前的风俗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70年代。那时候,长江鲟仍然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捕捞鱼种。穆天荣还记得,当时宜宾市农贸场上,长江鲟还会像猪肉、牛肉一样摆摊售卖。

  那是长江鲟最后的美好时光。再往后,情况急转直下。记者采访了多位保护人士和专家,都很难说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长江鲟种群突然减少。2000年后,长江鲟野生群体基本绝迹。

  2017年,四川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宋昭彬对人工保种的野生个体长江鲟进行了种质鉴定,发现目前已知的22条长江鲟亲本中,有21条被认定为“血统纯正”的长江鲟亲本,且均已进入高龄阶段。

1234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