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坪曲子一唱就是300年

2018-06-08 07:08:52来源:四川日报编辑:刘波

  马四云(右三)、刘玉平(右四)等弹唱南坪曲子。

  弹起三弦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

  45岁的马四云,换上如家乡九寨沟天空般湛蓝的演出服,手持三弦琵琶,开嗓唱出“正月采花无花采,二月采花花正开……”6月6日,“名家看四川·走进九寨沟”活动正式启动,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作家在感受九寨沟美景的同时,对马四云所演唱的国家级非遗南坪曲子也感到惊艳。

  对省级非遗传承人马四云而言,这辈子会唱曲儿,是血脉里自带的天赋,唱了几十年,她至今都还不识谱,弹得一手的好琵琶,也全是靠听靠看靠摸索出来的。“从太爷爷那辈儿开始,口口相传,所有的喜怒哀乐,就都在曲里了。”□本报记者肖姗姗文/图

  A 除了曲调 还想把“土话”传承下去

  和马四云一起亮相献艺的,是九寨沟琵琶弹唱中心的姐妹,都是当地的农家妇女,个个都会唱,个个都会弹。更有意思的是,她们的乐器,并非只有琵琶。饭桌上最常见的白瓷盘子,在她们手上敲出了最接地气的音符;摊开手掌,放上两个小碗,也是环佩叮当,清脆悦耳;再加上四叶瓦、碰铃这些独有的乐器,南坪曲子才有了它的魂灵。

  马四云和姐妹们一口气唱了3首南坪曲子,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采花》。马四云说,《采花》唱的是一年十二月里的花季,从一月开的花到十二月的花,一朵朵唱,一朵朵赞。“正月采月无花采,二月采花花正开,三月桃花红四海,四月葡萄架上开……”

  别以为南坪曲子就只是这样的小情小调,它还有讲述历史的“折子戏”,“像《老爷挑袍》,一唱就是15分钟,讲的就是关云长保皇嫂的故事。”马四云说。

  在马四云的记忆中,家里随时都有人在唱南坪曲子。“围着火炉,爸爸妈妈唱,我和姐姐们听,听着听着,就会了。”琵琶的弹奏,马四云也是靠自己摸索的,“我们都是先唱会,然后抱着琵琶,一个音一个音地去找,对上了,再找下一个。”马四云觉得,她身上背负的责任很大,除了把南坪曲子的曲调传承下去,她对唱词也有自己的执念:“现在九寨沟的学校都开办了南坪曲子的教学班,但我们唱的那些传下来的土话,他们已经不学了。”土话,指的就是唱词里的独有方言,比如“腊月”的“月”,她们唱的近似于“yao”的音;“满地”的“地”,她们唱的是“ci”……而这些,都在一点点消失,所以马四云最近很焦虑,“他们都唱普通话了,但我觉得,本土的文化,该土的还是要土。”

  B 抢救打捞 散落民间的尚存300多首

  南坪曲子,又称“南坪小调”“琵琶弹唱”。主要是当地人民群众自娱性的演唱,在农村尤为盛行。山民们在结束一天耕牧劳动后,或聚于庭前树下,或围坐于晚炊的火塘旁,弹起三弦琵琶,敲起瓷碟碰碗引吭高歌。特别在婚嫁节假之日,乡亲们欢聚一堂,群弹群唱此起彼伏,气氛十分热烈。

  九寨沟县文史研究专家徐云峰告诉记者:“南坪民歌的琵琶弹唱有300多年的历史,形成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草创时期,即清雍乾时期的湖广移民带来了‘宫调’;第二,成形时期,自‘庚申之变’以后,清同光年间的陕甘移民带来了‘花调’;第三,成熟时期,民国初年,优秀的民间艺人融合‘宫调’‘花调’诸腔,形成今天独具风格的南坪琵琶弹唱。”

  所谓“花调”,除了马四云所演唱的《采花》,还有《大绣荷包》《织手巾》等也都是其中经典。徐云峰说:“南坪弹唱中的‘花调’明显受甘肃‘花儿’的影响,多用花名起兴,衬词多用‘花儿红’‘杨柳青’等音韵悠扬妩媚,一唱三叹。”至于“宫调”,就是马四云提到的《老爷挑袍》,“‘宫调’又被称为‘背宫调’,因为宫调有固定的曲牌,严谨的韵律、字数,必须死记硬背,且在传承过程中多为口耳相传,所以有了这个名字。内容上,宫调以叙事为主,花调以抒情见长,二者相互交融、相互影响。”

  虽然不懂那么多历史渊源,但马四云在给记者演唱《老爷挑袍》时,她特别提到:“这是很原始的唱腔,里面有秦腔的味道。”除了有秦腔之韵,徐云峰还发现,背宫调的唱腔多用高腔假嗓音,比实际记谱高八度,声调激越高亢又不失柔美婉转,“这种风格与陕南的眉户清唱有较多相似之处,所以我们说,‘南坪不像川,碧口不像甘’。”徐云峰说,他们目前正在做一件事,“找到南坪曲子的民间老艺人,将他们演唱的影像,音频全部保留下来,活态传承才是真正的传承。”

  目前,官方统计的南坪曲子只有100多首,但徐云峰了解到的有300多首。今年底,由他担任主编之一的《南坪曲子大全》有望面世。

  C 南坪琵琶 状如世间最美的女子

  在南坪曲子的弹唱中,琵琶是很重要的乐器。而正如南坪的曲子一样,这里的琵琶也是独一无二。它的制作技艺,也是一项亟须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马四云的表演现场,记者有幸见到了南坪琵琶制作的省级非遗传承人刘玉平。

  60岁的刘玉平,小时候就在父母的琵琶作坊里帮忙。而他,也是九寨沟唯一能弹、能唱、能做琵琶的全能传承人。

  “我已经是第七代传人了,38岁正式接手做琵琶,一直到现在。”从选料到制作,全靠刘玉平的一双眼、一双手。“料以椿芽树为最佳,音质最好。其次是椴木。而核桃树则花纹最生动、最漂亮。木料生长在阳山、阴山,是树的第几节等对音质都有影响。靠近根部的,我是不要的;风大,经常摆动的树,那也不行。就得土地肥沃,直径30公分以上的,那才是好料。”

  把树砍下来后,刘玉平首先要将其改成木板,5厘米厚、26厘米宽、100厘米长,分寸间,他近乎苛求。所有的木料都得自然阴干,不能曝晒,而等它干透,达到可以制作的程度,需要长达一年的时间。一年后,刘玉平才能在上面精雕细琢,斧子、凿子、刀子等工具多达约50种。

  刘玉平介绍,普通琵琶背板拱形,而南坪琵琶则是平的。南坪琵琶状如最美好的女体,瘦长精致,其琴头、琴颈、弦轴、相、品等也仿人体比例。“你看这个弦轴,像不像女性的发簪?琴头,像不像女性的发髻?”此外,普通琵琶四弦四音,而南坪琵琶三弦两音,故有“中指不按弦”之说。普通琵琶通常竖着怀抱弹唱,而南坪琵琶则通常为横弹;南坪琵琶三根弦,却只有两个音,“两根雄线,一根雌线。”一把好的南坪琵琶,可以传承上百年。

  刘玉平一年要做100多把琵琶,大小不一,最小的长度只有0.3米左右,远销新疆、内蒙古、甘肃等地。他特别希望把南坪曲子的演唱、南坪琵琶的制作等形成一条完整的链条,有专门的展示表演场地,让更多的人了解南坪曲子。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