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记访谈丨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为梦想而实干 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

2018-07-25 08:00:27来源:四川在线-川报观察编辑:邓强

四川在线消息(记者 阮长安 魏冯)“川南泸州,将迎来发展新机遇。”7月18日,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接受四川日报·川报观察记者专访时说,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提出“一干多支”发展战略,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指明了方向。

两天后的7月20日,中共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共泸州市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四川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精神 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决定(草案)》。蒋辅义在会上总结发言时说:“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的决心和勇气,破釜沉舟、壮士断腕,推动泸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早日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7月20日,蒋辅义在泸州市委八届五次全会上发言(牟科 摄)

记者:省委全会刚结束,泸州市就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第一时间传达学习;7月20日又召开市委全会,提出详细的贯彻落实意见,响亮地提出“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口号。您对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的重大意义是如何认识的?

蒋辅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科学回答了新时代四川“怎么看、怎么办、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问题,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四川改革发展量身定做的“定盘星”,是做好新时代四川工作的行动指南和根本遵循。

省委全面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首次以《决定》的方式对落实“十个指明”的要求进行系统部署,抓住了新时代治蜀兴川的“根”和“魂”,体现了省委鲜明的政治站位和坚定的“四个意识”。

对市州而言,《决定》进一步明确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重要指示精神的方向、重点、任务和方法,便于我们系统地、联系地、结合实际地学习领会,深刻把握其丰富内涵、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真正做到“学懂、弄通、做实”。

省委全会后,泸州先后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市委中心组学习会,专题传达学习,市领导带头到区县宣讲,多形式、分层次、全覆盖宣讲全会精神。7月20日泸州召开市委全会,进一步提出详细的贯彻落实意见,推动《决定》精神在泸州落地落实。

泸州市委书记蒋辅义接受四川在线记者专访。

记者:省委明确提出构建“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区域发展新格局。从现实来看,川南经济区产业基础比较好,最有希望率先成为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您对川南经济区加快发展是如何考虑的?

蒋辅义:作为经济大省,四川必须要有成都这样的首位城市领先发展,以便在全国乃至全球聚集要素资源,辐射带动全省发展;要建成经济强省,也迫切需要打造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增长板块,形成多个支点支撑的局面。省委实施“一千多支”战略,抓住了四川发展要害,是解决四川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金钥匙”。

川南四地连接川渝滇黔,食品、机械、化工等产业基础坚实,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新兴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教育、医疗等有比较优势,总人口超过1500万人、城区人口超过500万人,经济总量超过6000亿元,是全省发展最快、最具潜力和活力的区域之一。

省委对川南发展寄予厚望,提出要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建成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和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经济中心,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我认为,要完成省委的重托和使命,川南四市在自加压力、加快发展的同时,要从五个方面发力,着力解决好一体化发展这个重大问题。

一是推动组织领导一体化统筹。成立高规格的协调机构,完善一体化发展的体制机制,统筹解决工作推进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二是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联通。统筹重大交通工程布局,加快推进川南城际铁路、渝昆高铁、成贵高铁等重点项目建设,推进长江航道川渝段改造提升,提升交通网络互联互通水平。

三是推动产业发展一体化协作。依托白酒、装备制造、智能终端、航空航天、旅游业等产业基础,增强产业互动性和互补性,打造相互支撑的产业链条,推动错位联动、合作共赢。同时,可在四市交界处设立川南新区,着力打造一体化发展示范区。

四是推动对外开放一体化协同。川南是南向、东向开放的重要门户,特别是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应加快自贸红利区域共享,更好地服务区域外向型经济发展。

五是推动公共服务一体化共享。在教育、医疗服务等公共服务方面,可协同推进政务服务异地办理、异地就医联网结算等举措,切实让川南群众享受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

泸州主城区被长江、沱江两江环抱,可谓“江在城中,江城相融”(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省委全会将泸州列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7个“种子选手”之一。结合泸州城市定位,请您谈一谈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体会和思路。

蒋辅义:泸州是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要在全省“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格局中,准确把握发展定位和主攻方向,以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推动省委决策部署在泸州落实见效。

省委全会将泸州明确为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列为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的7个“种子选手”之一。这一定位,体现了省委对泸州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泸州的发展站在了新的起点、迎来了历史性机遇,必须以更宽的视野和更高的要求来谋划和推动泸州工作。

某种意义上讲,泸州的短板和优点同样突出。

最突出的短板是高铁。纵观全国,中心城区人口150万以上的城市中,不通高铁的极为罕见。目前泸州尚无1寸高铁。所以我们说,把高铁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十万火急的事情,组建工作专班集中资源力量抓紧推进。一系列调研、攻坚和前期工作正加快进行,除了正在建设中的川南城际铁路预计将在2019年底建成外,力争渝昆高铁川渝段今年年底动工,泸遵铁路建设前期工作也在加快推进中。

其次是经济总量不够大。7名“种子选手”中,泸州经济总量排第五,与前几名差距超过200亿,离后两名领先优势不足100亿。这几年,泸州的经济增速等几项关键指标增速连年排在全省第一二位,发展势头较好。我们还有四川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独特的制度优势,要发挥产业聚集作用,打造四川南向东向开放重要门户;泸州港是川内第一大港,要进一步利用好长江黄金水道优势,提升东向出川通道建设。

要补齐短板,发挥优势,我们的初步考虑是:坚持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要求,贯彻省委“一干多支、五区协同”“四向拓展、全域开放”等战略部署,强化“三抓三主动”,深入 推进“六个突破”,,坚决打好“三大攻坚战”,做强做优产业实力、城市形态、对外开放、人民生活、生态格局“五大支撑”,推动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川南前列。

近看城,中看江,远看山,泸州是一座有山有水的美丽城市(泸州市委宣传部供图)

记者: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泸州接下来有哪些重大举措?

蒋辅义:这次我们提出,要奋力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加快形成与全省经济副中心相匹配的产业竞争力、城市集聚力、开放影响力、环境承载力,重点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三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盘活存量,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做大增量。大力发展白酒、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6大特色主导产业,确保到2020年形成千亿白酒产业,千亿电子信息产业,千亿新兴产业集群,包括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现代医药、航空航天等,建成长江上游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

二是突出南向提升东向推进对外开放,打造四川内陆开放高地。高水平推进自贸区川南临港片区建设,争取设立综合保税区、国家开放口岸和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全方位集聚集成国内外先进生产力。突出交通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渝昆高铁、泸遵铁路、川南城际铁路等重大项目早日建成、形成路网,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拓展江海、铁水等多式联运方式,畅通到长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广西北部湾和美日韩、孟中印缅、南亚和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开放交通大通道。

三是聚焦“双两百”城市建设,加快建成区域中心城市。加快两江新城建设和老城区改造提升、完善功能,探索建设全国美丽城市,推进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教育培训中心、医疗健康中心、文旅会展中心、创新创业中心“一枢纽五中心”建设,全面提升城市能级和辐射带动能力,确保到2020年建成200平方公里、200万人的“双两百”大城市。

四是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构建长江上游重要绿色生态廊道。坚决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优化沿江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加快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化改造,统筹沿江生态保护修复,着力构建“两江清水、四岸青山”的长江上游重要绿色生态廊道。

五是强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高质量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确保2019年古蔺、叙永2个国贫县摘帽,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部退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农村繁荣、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办好就业、教育、医疗、安居等民生实事,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强化依法治理、基层治理,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记者:迈入新时代,泸州明确了城市新定位,也迎来发展新时期。您对新时代、新定位、新未来有什么寄语?

蒋辅义: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新定位催生新思路、激发新动能。我们将以使命担当引领未来,以真抓实干开创新局。我们坚信,有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的科学指引,有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决胜全面小康、建设经济强省的目标必定能够如期实现,新时代治蜀兴川各项事业必将开创新境界、迈向新台阶。

作为川南的一员,我们将与其他市州一道,砥砺前行、奋力拼搏,加快建成川渝滇黔结合部区域中心城市和成渝经济区南部中心城市,为推动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加快打造全省第二经济增长极作出泸州贡献。

决胜全面小康、建成区域中心,进而争创全省经济副中心,是泸州人的梦想,也是我们这一任泸州干部的使命,关键在领导,关键在实干。

狭路相逢勇者胜!我们要以前所未有的的决心和勇气,破釜沉舟、壮士断腕,推动泸州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早日建成全省经济副中心。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