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首批“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申请企业达409家

2018-08-07 07:04:5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重点

  8月4日一大早,巴中市恩阳区西南果蔬专业合作社社长曹波就换上了新西服,忙得不亦乐乎。

  “一会儿放鞭炮,还有文艺演出!”他兴冲冲地告诉记者,合作社的葡萄园当天正式开园。一串串沉甸甸的葡萄挂满枝头,市民刘小琴带着儿子穿梭其中,准备打包装盒时,她发现外包装上多了一个小标识——一只大熊猫斜躺在爱心里,“蓝白搭配,挺漂亮。”

  “这是‘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合作社刚申请下来的。”曹波现场给大伙解释,购买贴有集体商标标识的产品,就是为四川扶贫事业做贡献。

  小小的扶贫商标,系我省在全国首创。它不仅是扶贫产品的“身份证”,更是拓宽销路的“通行证”。目前,我省首批申请“四川扶贫”集体商标标识的企业达到了409家。

  □本报记者侯冲

  困 境

  扶贫产品销售面临运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等难题

  生意做得拧巴,这是巴山生态牧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张育贤常有的感受。

  一方面,通过发展养殖、流转土地等,公司带动当地4000多户贫困户,“挺有意义的事儿”;另一方面,公司生产的绿色猪肉质优味美,却卖不上价钱,这让他着急。

  “运输成本高是主要原因。”张育贤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猪肉从通江县运到成都,载重量3.5吨的车,过路费要1100元左右。不光是过路费,公司带动的不少贫困户都住在山里头,收猪的人工、运输成本算下来,一公斤猪肉就要多出10块钱左右。“如果卖到成都,这么高的成本怎么跟成都周边的养殖场竞争?”

  即便运到了成都,还要额外增加一笔冻库使用费,“比如我们往10家超市送,得先放到一个冻库集中,再分散运出去。”

  张育贤的遭遇绝非个案。数据显示,我省甘孜、阿坝、凉山三州地区物流成本平均每单重达1公斤12元,部分生鲜产品物流成本超过20元/公斤,是成都市的3倍以上。

  运费高以外,贫困地区生产的扶贫产品,还吃过“信息不对称”的亏。巴中市扶贫移民局规划项目科科长王柄乔表示,贫困山区的不少农产品若卖到市外、省外甚至国外,价格都很高。但由于信息不畅,不少农产品往往只能在县里低价销售。

  缺少销售渠道,也是扶贫产品面临的一大难题。今年三四月份,巴中市气温高雨水多,导致三江镇长生蔬菜专业合作社种植的110亩包菜质量不如往年。“气温高,菜心发芽;雨水多,容易烂掉。”社长何永生回忆,去年一亩包菜能挣五六千元,今年只能挣三四千元。

  “实在找不到销路。”何永生说,大多时候是农民自己雇车运包菜。即便来了商贩,一回只采购一两千斤,“远水解不了近渴”。

  巴中市扶贫移民局局长王伟介绍,巴中作为革命老区、边远山区、秦巴山区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三区叠加”的典型代表,扶贫产品销售不畅、流通成本高、质高价低的瓶颈尤为突出。

  “不止是巴中。”省脱贫攻坚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省贫困地区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生产经营分散、集中度较低、物流成本高、生产与消费市场信息不畅等问题。

123下一页尾页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