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州委全会观察②丨自贡德阳绵阳:转型升级 夯实产业发展根基

2018-08-14 06:57:16来源:四川日报编辑:顾强

  自贡

  读数

  今年上半年,自贡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56.87亿元,增长8.5%,其中,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297亿元,增长14.8%,增速高于传统产业2.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9.9亿元,增长16.5%,其中民间投资增长32.9%。

  目标

  自贡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服务业和制造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突破性推进航空与燃机产业,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和现代灯饰照明产业,打造产值100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500亿元新材料产业和一批100亿元级特色产业集群。同时,提档升级服务业,发展文旅融合、现代物流、健康养老和现代金融等产业。要努力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文化出口基地,打造四川南向开放重要门户城市和川渝滇黔重要综合交通枢纽,构建四川南向开放重要口岸。

  □本报记者秦勇

  加快建设全国老工业城市转型升级示范区

  走

  现场

  新材料打破国外技术壁垒

  8月13日,自贡市富顺县中昊晨光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生产基地(以下称“晨光院”)机器轰鸣,作业现场秩序井然。

  “生产氟树脂产品有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对每个环节进行标准化操作。”该公司科技规划部副部长孙芳说。走进该公司的陈列室,孙芳指着一瓶看起来像面粉的白色粉末介绍,“这瓶粉末很不一般,它是公司研发成功,并实现量产的‘升级版’氟树脂新材料。”

  早在2003年,晨光院运用自有技术生产的氟树脂就已面世,并被用于生产绝缘套管、电子元器件等,是一款相对成熟的产品。

  而今,面对物联网等对高端产品的需求,晨光院主动适应市场变化,推动产业升级,加快产品更新换代。依靠自身研发优势,2017年,“升级版”氟树脂新材料研发成功。因产品性能优异,且打破了国外技术壁垒,该产品市场前景广阔。

  这个“升级版”的新材料将应用到哪些领域?

  面对记者的疑问,孙芳顺手从盒子里取出一根长约10厘米的通信线缆。线缆的铜芯被包了四层,“最里层的白色包覆层就是用‘升级版’氟树脂制成的。”孙芳说,由于传输速率快、容量大,“升级版”氟树脂能胜任中高频段的信息传输,将广泛运用于5G通讯在内的高频绝缘线缆领域。

  据了解,今年1到7月,晨光院实现产值12.22亿元,同比增长20.74%。

  深

  观察

  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把﹃密钥﹄

  近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全国1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考核评估结果,自贡被评为优秀。

  “推动自贡产业转型升级有两把‘密钥’,分别是加快新旧动能转化、持续加强创新驱动力。”自贡市转型升级办主任施嘉懿说,一方面,激活旧动能,改造提升盐及盐化工、食品加工、纺织服装传统产业;另一方面,培育转型发展新动能,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制造、新材料、航空与燃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电子信息、石墨烯、页岩气三大后续支撑产业。

  节能环保装备制造产业成为转型升级的先行者,自贡规划建设泵阀产业园,支持东锅、川润股份等骨干企业开发新产品、开拓新市场,产值总规模已达400亿元;新材料、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加速崛起,大西洋焊接产业园全面投产,硬质合金深加工智能化生产线扩能改造,创示电子信息产业园、粤创微电子产业园等项目加快建设。

  同时,自贡还紧扣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深化与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交流合作,促进20户企业与高校缔结了创新共同体,建设国家技术转移川南(自贡)分中心,打通“民参军”“军转民”双向通道,加快推进四川航天军民融合产业化推进中心自贡中心建设。

  目前,自贡有59个国家、省级创新平台,12个院士专家工作站,144个技术创新研发平台,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不断推进,新一代核电焊接材料等产业关键技术取得突破,东锅600兆瓦超临界循环流化床锅炉研制走在世界前列,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强大的创新驱动力。

  德阳

  读数

  2018年上半年,德阳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3.4亿元,同比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分别高3.4、2.1个百分点,连续16个月运行在10.1%-10.5%区间。规上工业企业户数达1374户。德阳也成为除成都外唯一工业企业户数超过千户的市州。

  目标

  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是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赋予德阳的重要任务。在德阳市委八届七次全会提出的四张“名片”中,打造装备智造之都成为重中之重。如何破题?德阳目标明确,实施创新引领行动,进一步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到2022年,与成绵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打造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

  □本报记者雷倢

  走

  现场

  数字化让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8月13日,位于德阳的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冲剪分厂内,一名工人正将“发电机心脏”——冲片放入机器中,让其涂上绝缘漆。机器的另一端,一名工人正将涂好漆的冲片从机器中取出,叠放好。而不远处,没有依靠人工,另一台机器就完成了这一程序。

  环绕整个厂房,记者发现,厂房的另一半,物料、机器已被移出,并开始打围,即将被改造为数字化智能车间。

  在智能化生产的大趋势下,2016年6月,东方电机牵头承担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智能制造数字化车间建设”项目。通过一段时间的研究,东方电机通过三维数字化模型、工艺流程优化等关键行动,并结合技术标准化、工艺试验验证、物流仿真等手段,确立了“1个协同制造平台、3个数字化车间、N个智能制造单元”的主要建设内容。

  “特意选择在线圈和冲片的生产环节中设立数字化智能车间,不仅因为它们是‘电机的心脏’,还因为它们的生产工艺分散、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迫切需要智能化生产。”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智能制造推进办副主任陈文平介绍,通过建设数字化智能车间,运营成本可降低20%、产品研制周期可缩短30%、生产效率可提高20%、产品不良品率可降低20%、能源利用率可提高10%。产品市场竞争力将大大提升。“希望能起到示范作用,为以后的智能化生产提供模板。”

  深

  观察

  ﹃制造﹄变﹃智造﹄带来产业升级

  工业制造的“智能因子”正改变着“重装之都”——德阳。

  一直以来,工业在德阳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德阳拥有中国二重等一批重装制造企业。目前,全国60%以上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轧钢设备和大型电站铸锻件等都是“德阳造”。然而,要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装备智造之都,德阳急需转型升级。

  如何升级?“发展智能制造。”在德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黄琦看来,这也是做强德阳装备制造产业的必然之举。“通过智能制造,不仅能降低成本,还能提高产品质量、缩短研制周期。”

  经过前期的推动发展,如今,不仅东方电机,科新机电、新泰仪表等德阳装备制造领域的中小企业,也正将传统生产车间改造为数字化车间或智能工厂。数据显示,2017年,德阳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40%,关键生产工序数控化率达30%,已建和在建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达31个。

  黄琦介绍,下一步,德阳将聚焦“制造”向“智造”的转变,加快推进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的两化深度融合,以实现重大产品和成套装备智能化为突破口,以建设数字化智能车间和智能工厂为切入点,加快提升产品生产、管理、服务的智能化水平;加快工业云、工业大数据、物联网建设,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众包设计、柔性制造、个性化定制、智慧物流等“互联网+制造”的新型制造模式;加快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化管理、服务等方面的示范项目建设,大力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并总结经验和模式。

  绵阳

  读数

  上半年,绵阳市地区生产总值1061.54亿元,同比增长8.9%;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口径增长17.6%,居全省第1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7%。从重点产业

  看,八大重点产业产值累计同比增长15.8%,比一季度提高1.3个百分点。

  目标

  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建市三十五周年,要高质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动四川经济副中心和西部经济强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中国科技城超常发展取得重大突破;到2025年建市四十周年,要推动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建设取得重大成果,率先建成四川经济副中心。

  培育壮大“686”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本报记者祖明远

  走

  现场

  打造高端制造产业高地

  8月13日,中国(绵阳)科技城临港经济开发区,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项目建设现场,上百台工程机械正来回奔忙。项目负责人介绍,为期18个月的建设周期结束后,这里将厂房林立。

  临港经济开发区是绵阳市涪城区四大片区联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承载着建设中国科技城和西部现代化强市发展任务的重要区域。该园区从无到有,去年以来多个产业项目也在加快建设。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惠科第8.6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生产线项目总投资240亿元,占地面积约1000亩。项目达产后,预计将实现年产值150亿元。同时,该项目还将与长虹、京东方等企业形成集聚效应,吸引一批新型显示产业链上的知名企业落户绵阳,形成千亿级的新型显示产业集群。

  除惠科外,总投资453亿元的汉能集团移动能源产业园项目也已落户临港经济开发区。目前,汉能一期20兆瓦柔性砷化镓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项目和600兆瓦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组件制造项目已基本建成。

  按照绵阳“一核两翼、三区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战略,未来,这里将成为绵阳融聚光电显示、移动能源、人工智能等九大领域在内的高端制造产业高地。涪城区委书记郑志恒介绍,“涪城区将抓住核心载体,依托科技城集中发展区、临港经济发展区等,做大工业总量,优化工业结构。”

  深

  观察

  加快培育重点产业

  一个城市不可能样样产业都抓、个个产业都强。不久前举行的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确定了绵阳的“686”重点产业。

  第一个“6”,是工业重点发展的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食品饮料6大产业;“8”,是服务业重点发展的科技服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电子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和加快发展的旅游、文化创意、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第二个“6”,是农业重点发展的优质粮油、畜禽水产、中药材、林果、蔬菜、休闲农业等6大产业。

  绵阳市委七届五次全会提到,培育壮大“686”重点产业,首要的是抓好重点产业及空间布局方案的落实,把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结合起来,加快构建绵阳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

  绵阳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总经济师韩锡民认为,“在加快培育重点产业的同时,还要加快促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为此,要加快推动产业集群建设,狠抓企业培育,着力构建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企业发展格局,夯实产业集群发展基础;积极引进配套企业和项目,提升产业配套能力,构建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生态;深化园区管理服务体制改革创新,推进园区专业化、特色化、高端化发展,着力增强园区产业集群集聚发展承载能力。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