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南行记|自我“否定”最佳案例的背后

2018-08-17 08:27:09来源:四川日报编辑:林霜李欣忆

扫码看视频,本报记者李欣忆带你探寻虎门大桥不堵的秘密。

记者慕名采访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的创新经验,却被告知正在“回炉”改进

行走纪实

时间 8月12日—14日

路线 钦州—广州

8月13日,“新南行记”采访组来到广州南沙新区,寻找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创新动力之源。

广东自贸试验区的三个片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深圳前海蛇口片区、珠海横琴新区片区均在珠江口地带。制度创新,是自贸区的“棋眼”。挂牌成立3年来,广东自贸试验区共形成385项制度创新成果,平均三天出炉一项,数量和质量都走在全国前列。

“我们不太满意现有成果,正在换部门换人员重新打造。”采访组专程赴南沙新区片区了解“企业专属网页”的创新经验,却被告知,此项创新经验正在“回炉”改进。

一项入选商务部自贸试验区最佳案例的成果,为什么要自我“否定”?

创新在何处?

将传统的“企业找政府”变为“政府找企业”,为企业定制专属网页,匹配所需的政务服务

8月初,“新南行记”采访组临行前,敲定了对广东自贸试验区广州南沙新区片区的约访。在考虑具体采访内容的时候,四川自贸办相关负责人给我们出主意,“一定要去看看南沙新区的创新成果,特别是企业专属网页,做得特别好。”

声名远扬的这项创新经验,基本思路是将传统的“企业找政府”转变为“政府找企业”,进行主动服务。为每一家企业配备定制版专属网页,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电子政务服务。目前,在南沙新区已累计有近10万家企业开通,并推广至广东省13个地市。

企业评价也不错。8月13日一早,我们在南沙片区综合服务大厅碰到了广州健卫仕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经理陈朝晖。前来办理食品油生产经营许可证变更的他表示,之所以能清楚地知道什么时候变更,需要准备什么材料,全靠“企业专属网页”。

进入网页,根据企业所处行业的不同,自动匹配对应的政府部门资讯和支持政策;水电气、税收、征信等社会服务信息俱全;“我的办事厅”功能,企业月度、季度、年度办理事项均有列表,并适时提醒……“企业所需各种政务服务事项,基本都囊括了。”陈朝晖评价。

上级部门满意、企业满意,但南沙片区自己却不够满意。离开综合服务大厅,我们找到广州市南沙区政务办副主任寇亚林了解相关经验,却被告知,这项原本由区政务办牵头的“企业专属网页”创新经验,已于最近移交给了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移交原因,是不够满意,想打造升级版。

为何要“回炉”?

自贸试验区的创新成果要复制推广,需要不停做加法,不仅要从0到1,更要从1到N

这不是这项创新经验第一次“回炉”。上线两年多来,“企业专属网页”一直在“折腾”。

上线仅半年,就采用广东省统一规范进行改版,实现政务服务的整合集成。之后,不断推出新功能,例如省、市、区三级政策信息的联合推送,还有投资项目审批进度查询以及贸易通关进度查询等功能。

广州市南沙区政务办工作人员何广杰告诉我们,投资项目审批进度和贸易通关进度,需要打通省发展改革委和口岸办的信息壁垒,中间经过了数不清的协调,“难度大,但办成了。”

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新区片区工作办副主任周海说,南沙没有止步于现有成果,不停围绕某项创新成果做加法。移交给区工业和科技信息化局之后,“企业专属网页”将放“大招”,依托该局企业筹建处的职能,将“企业专属网页”的服务向前端延伸。从企业有想法落户南沙新区就开始服务,为他们建立专属网页,企业可通过专属网页享受“一网式服务”,协助企业顺利落户。

“自贸区的创新成果很多,成为可复制推广的经验成果之后,往往就戴上了‘光环’,接受‘膜拜’。”中山大学粤港澳研究院首席专家陈广汉表示,自贸区的一项创新成果,不仅要从0到1,创新出来就结束,更要从1到N,在创新基础上再创新。

周海用“投石子理论”来打比方,在平静的湖里,投一个石子,形成一个小涟漪;投几个石子,是一片涟漪;不断投石子,就会呈涌动的状态。“对,就是要打破平湖。”

对 话

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四川自贸试验区应先行

对话嘉宾

王濛 广东省自贸办政策法规处处长

申明浩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院长

“今天才见了你们的老乡!”8月14日晚上,在广州见到申明浩时,他直呼“好巧”。当天上午,他在深圳为四川省商务厅组织的干部培训班上课,主题就是“南向开放”。该培训班将连续举办7期,约400名干部参训,主要来自四川自贸试验区三大片区。

自贸试验区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四川如何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带着问题,记者对话粤方两位专业人士。

焦点一:自贸试验区在大湾区建设中扮演什么角色

记者: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自贸试验区扮演什么角色?

王濛:粤港澳大湾区涉及两种体制、三种货币、三个独立关税区、三个独立管理体制,存在很多体制机制障碍。要突破这些障碍,不可能一来就全面突破,需要小范围先行先试,自贸试验区就是最好的先行先试平台。

例如以前不允许外资在内地开设律师事务所,后来率先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实现突破,港澳可以在广东自贸试验区联营开办律所,现在这一经验推广到了国内10个自贸试验区。今后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过程中,大致也是这种路径——自贸试验区先行推动与港澳的合作,取得成功经验后向珠三角和泛珠地区推广,由此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全域形成国际化的营商环境。

申明浩:广东自贸试验区将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以港澳的营商环境标准为标杆和蓝本,率先试点出经验和办法,再复制和推广。这也是国家对广东自贸试验区的期待。

焦点二:四川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从哪里切入

记者:四川与粤港澳大湾区对接,有哪些路径?

王濛:四川从自贸试验区切入,率先与广东自贸试验区对接,从而实现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对接,是一种可行的路径。广东自贸试验区的定位,就是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合作示范区,将会在粤港澳合作方面涌现很多改革成果。四川自贸试验区可以将这些改革成果第一时间进行复制推广。

去年8月,广东和四川签署了自贸试验区战略合作协议,提出在投资领域、贸易便利化、金融、多式联运、科技人员交流等5个方面的14项合作细则,相信通过各领域合作,将共同推进两地自贸试验区的联动发展,形成更多改革创新成果。

记者:四川自贸试验区需在哪些方面着力?

申明浩:两件事最重要:降本和增效。通过改革降低各种成本,包括交易成本、企业经营成本、银行信贷成本等;提升通关效率、物流效率等。

自贸试验区允许先行先试,制度的边界效应更容易凸显。四川可以吸收和借鉴其他自贸试验区的先进经验,做一些特色改革。改革创新是靠人推动的,我给四川南向开放培训班讲课,最大感受是学员们学习热情特别高,提的问题很专业。相信有这样的劲头,有这样对路的顶层设计,四川自贸试验区一定可以在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起到示范带动作用。本版撰稿本报记者李欣忆王眉灵本版摄影川报全媒体集群记者华小峰本报制图朱濉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