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汶川地震灾区40青少年结束重逢俄罗斯之旅返蓉

2018-09-15 06:04:50来源:华西都市报编辑:陈乐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罗田怡

得知自己即将重新回到俄罗斯“海洋”全俄儿童中心后,刘定松的妈妈纳了几双鞋垫,细密的针脚上是独有的羌绣。在刘定松的老家,这是最珍贵的礼物,用来对尊敬之人表达自己的感激。

9月7日,来自中国四川的青年们,带着承载多年感恩之情的礼物扬帆起航,重返美丽的叶马尔海湾畔,见证希望之花盛开、友谊之树常青。

9月14日,青年们返回成都,为期一周的重逢之旅正式结束,为十年之约画上一个圆满句号。

10年前,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第一批900余名地震灾区儿童受俄方邀请,到“海洋”全俄儿童中心疗养。在这里,无微不至的关心渐渐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伤,他们也和俄罗斯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

十年,当年的翩翩少年长大成人。

回归爱的海洋里,中俄青年重拾友谊,续写友谊万岁篇章。

这次旅行,既是结束,亦是开始。

十年之约

两地青年续写着中俄友谊

缘分起始于10年前。

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900余名地震灾区儿童受俄方邀请,来到“海洋”中心疗养21天。在这里,无微不至的关心渐渐抚平了地震带来的创伤,他们同俄罗斯朋友结下了深厚友谊。离别时,他们依依不舍,因为种种情况,他们并未留下联系方式,成为大部分人最遗憾的事情。

重回“海洋”中心,大部分人都带着期待与感激而来,寻找熟悉的温暖。如今就读于中山大学的李悦,将一幅俄罗斯风格建筑的手绘送给了当初的手工课老师奥利噶,奥利噶比划着李悦刚来时候的样子,两人紧紧相拥,泣不成声。

令何玉娇惊讶的是,多年未见的翻译老师,如今仍能在照片中准确认出她。过去的记忆,并未随着时光流逝渐渐消散,反而愈加浓烈。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9月12日晚,熟悉的旋律在“海洋”中心内响起,获得了在场观众的热烈反响。为了这场演出,青年们日以继夜地与“海洋”中心工作人员排练,争取用最完美的状态展示出彼此最默契的情谊。

离开“海洋”中心时,大部分青年都已经与当初的老师和新朋友交换了联系方式,重逢的喜悦大于离别的悲伤。两地青年交往仍在继续,在感恩中深化友谊,在交流中加深了解,巴蜀大地与远东海湾之间的故事,还将继续书写。

不忘期许

青年们肩负推动友谊的责任

国家主席习近平12日同俄罗斯总统普京一起访问“海洋”全俄儿童中心时强调,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是中俄友好的未来,是世界的未来。

今年从北大毕业的研究生贺丹,目前就职于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让她深有体会的是,这次来到“海洋”中心,他们更是肩负着推动中俄友好关系的使命。“带着这种荣誉感,我希望将来能为中俄两国的友好关系做出小小的贡献。”

何玉娇则对中俄两国青年交往感触颇深。她告诉记者,回到学校后,她想继续学好外语,与俄罗斯朋友们更好的交流,通过中俄双方青年的故事和友谊来延续两国友谊。

“漂流瓶男孩”席浚斐的故事一直在“海洋”中心流传。“我们倡议:携手将中俄睦邻友好世代相传,推动世界迈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舞台上,席浚斐和“海洋”中心辅导员娜塔莉亚共同宣读了《中俄青少年世代友好宣言》,铿锵有力的声音,将整台晚会的气氛推至高潮。

“漂流瓶故事得以续写,离不开中俄友谊的延续。”席浚斐说,今后他将以更多的实际行动,促进两国青年的友好交往。

    编辑推荐